南开大学跳跳门「南开大学别克门事件」
光明日报记者杜倩报道,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再次掀起热潮,成交数据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随着时钟的滴答声,截至11月11日24时,天猫“双十一”总交易额突破5403亿元。仅在“双十一”凌晨的45分钟内,已有411个去年成交额过百万元的中小品牌销售额冲破千万元。京东的累计下单金额也超过3491亿元,家电成交额在短短五分钟内便突破20亿元。
这场购物盛宴背后,隐藏着一些消费者的无奈与纠结。来自北京的29岁白领孙晨(化名)坦言,去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让她囤货如山,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在未来几年内用完。今年,她决定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揭示了互联网购物的现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了惊人的8.12亿,电商直播用户占比超过60%。随着电商直播和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人们在观看直播、刷视频的过程中,对网购的依赖性越来越重。
那么,网购“成瘾”,是正常的吗?
王女士是“双十一”购物狂欢的参与者之一。她提前将心仪的商品放入购物车,等待着抢购时刻的到来。守夜、刷屏、抢购,王女士为了心仪的商品兴奋不已。微博上的一些用户反映,他们在购买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购买欲望,似乎无法自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曲姗表示,虽然买买买的行为在“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日里很普遍,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因此“成瘾”。她解释说,“成瘾”需要符合特定的特征,如过分关注购买、购买过程中的积极感受体验以及购买后的消极情绪等。如果出现这些特征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就需要关注是否存在“冲动控制障碍”或“囤积障碍”。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牟晓冬也提到,过度购买并舍不得丢弃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生活空间的混乱和临床意义上的痛苦。牟晓冬还提到了一种可能的医学诊断情况:“囤积障碍”,这种情况需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囤积行为,如脑损伤或脑血管疾病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也对此进行了说明。尽管囤积行为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和情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日确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购物的狂欢舞台。低价诱惑是消费者难以抗拒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去年的‘双十一’期间,在网红的直播间抢到了号称全网最低价的电子爆款。”一位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李宇(化名)告诉记者,“只要看到类似的低价活动,我就一定会买。”然而也有消费者提醒,“双十一”期间的一些优惠活动可能存在猫腻例如抬高价格再打折等现象需要消费者警惕并理性消费。总的来说“双十一”购物狂欢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宴它既带来了购物的乐趣也提醒我们要理性消费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在当今消费狂欢的浪潮中,各种购物策略与手段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需时刻保持警惕。从“打折之前暗中抬价”到“人气赚够后特价产品缺货”,再到“假货水货混杂其中”,商家的种种手段让人防不胜防。消费者李宇表示,如今“双十一”的购物规则日益复杂,预售时间提前,发货速度加快,让人有时难以招架,甚至冲动之下购买了大量并不需要的东西。
这种购物“上瘾”的现象,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是消费者自身心理因素的作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李雪亚指出,大购物氛围让人难以保持冷静,而消费者的不健康消费心理,特别是攀比心理,也是导致非理性购买的重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网购大军中19岁至40岁的人群占据主体,特别是95后的年轻人。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邱立生指出,随着5G网络的应用和完善,消费主义网络渗透力增强,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容易掉入消费主义陷阱。一些人可能天生就带有“成瘾”基因,焦虑、抑郁等问题也可能导致人们通过网购来逃避现实、缓解压力。
对于如何缓解购买欲,专家建议消费者可以适度购买,当没有达到必须要干预的程度时,购物确实能够提升情绪、排解情绪。但大连理工大学的心理咨询师鲁桂荣提醒,当情绪存在深层次的问题时,购物可能只是起到一种安慰剂的作用。对于症状不太严重的消费者,学会“断舍离”是一个好办法,可以把看中的东西加入购物车,但延长付款的时间,做一个消费计划,设定一个付款额度,学会取舍,严格控制购买数量。
校园内的大学生已成为网购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的消费观容易与社交绑定。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副教授翟光宇表示,很多大学生将消费与社交圈联系在一起,这种消费有时是寻求关注,有时是为了融入一个群体。南开大学的张玉来教授则指出,非理性消费观如超前消费、冲动消费、情绪消费等都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商家则利用人们的“捡漏”心理来盈利。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无法满足购买需求的学生,可能会转向借贷软件,从而产生还款困难、焦虑情绪影响学业的问题。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需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避免过度消费和非理性消费。
在这个消费狂欢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不要被外部环境左右,更不要被不健康消费心理所驱使。学会理性消费,才能让我们在消费的真正享受到购物的乐趣。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总难以抵挡买买买的冲动。有时候我们需要暂时离开购物软件,为自己的心灵寻找新的滋养。给自己设定一个“离开期”,比如开始的两三天内不接触购物软件,随后逐渐延长这个期限,直到你完全战胜购物的冲动。这种方式如同征服一座高山,步步为营,最终你将获得内心的自由。
牟晓冬指出,如果购物欲望过重影响了生活,那就需要像对待焦虑症、抑郁症一样认真对待。情绪药物的辅助、心理治疗的介入、生活规律的重建,以及药物治疗都是有效的解决途径。这些措施如同一场心灵的疗愈之旅,帮助你找回生活的平衡。
曲姗表示,当你发现自己只剩下购物来排遣寂寞和孤独时,那就需要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购买欲难以控制的话,也可以尝试其他方式舒缓压力,比如跳广场舞、钓鱼、健身等户外活动。与其几个小时盯着直播间购物,不如放下手机,去享受真实的世界,让自然和社交治愈你的行为成瘾。
对于那些有深层心理问题的患者,曲姗建议他们及时释放不良情绪,敢于打开自己,多接触别人,参加社交活动。一旦购物的成瘾行为得到改善,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都会随之提升。读书是一个极好的替代方式,它能让你充实起来,丰盈你的内心。
《光明日报》的报道中强调了流产网对消费者的建议:不是要求大家完全停止购物,而是希望消费者能够转移注意力,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努力,将购物的热情转化为生活的热情,用真实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购物软件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过度依赖购物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适度的购物欲望,让生活回归真实,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