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分析仪原理,光谱分析原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和美丽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气溶胶、PM2.5、温室气体、雾-霾、臭氧等词汇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大气成分科研的重要课题。这些似乎难以捉摸的大气成分,究竟是如何被探测到的呢?让我们跟随技术人员一起,一竟。
在众多高科技的助力下,专家们通过一系列高精尖的设备对这些大气成分进行了深入。其中,贝塔射线法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仪堪称环境气象监测采样的“大当家”。从2014年开始,它便大规模服务于气象部门,其采用的方法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认可。你若去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参观,便会看到它高大帅气的身影。
别看贝塔射线法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仪块头很大,但它的检测能力十分精细。它能够有效捕捉大气中0.01到100微米之间的气溶胶粒子,并对它们的质量进行分析。其工作原理基于气溶胶对贝塔射线的吸收特性,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气样本,用贝塔射线源对这些粒子进行照射,然后分析照射前后贝塔射线的衰减程度,从而计算气溶胶粒子质量变化,得出采样空气中气溶胶的质量浓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气溶胶粒子,贝塔射线法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仪还会采用不同的切割头来应对。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气溶胶监测数据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环境评价、模式预报等都离不开这些精确的数据支持。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大气环境气象公报》《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以及霾时、霾等级产品制作等都需要依赖它的数据。
还有一套名为Medusa的含氟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层物质分析系统,这是一套由中国气象局科研人员通过国际合作在实验室“纯手工”打造的大气成分分析系统。它的核心是一个由200余个零件“拼装”的样品预处理系统,其中最神奇的是手工填充的两个特殊材质的捕集阱,可以在极端温度下急速变温,把需要测量的气体从空气中精确分离出来。结合号称“万能检测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以精确测定分离后的气体的含量。这套系统可以分析大气中50余种浓度极低的气体,包括引起气候变暖的含氟温室气体和引起臭氧损耗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最神奇的是,它可以检测到大气中ppt量级的痕量物种,误差不超过1%。这一精度相当于在100倍地球人口中精确地找到那一个人并描述其身高体重,误差不超过1公分和1公斤。
除了上述两大“明星”设备外,反应性气体监测仪也是活跃的气体捕捉者。在大气成分中,有一个名为“活跃家族”的反应性气体家族,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它们容易与其他成员发生反应在大气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款监测仪专门用于捕捉这些活跃的气体成分并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专家们将继续利用这些高精尖的设备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大气成分的奥秘为我们美丽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更多的力量。这些反应性气体在大气中非常活跃,总是积极参与各种环境问题的反应过程,如污染气溶胶、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它们擅长参与快速的大气化学反应,尤其是氧化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不断变化,有的转化为其他成分,有的则在大气中逐渐消失。
对于这类活跃分子,大气探测科学家们当然不会放过任何捕捉它们的线索。在这其中,我一个反应性气体监测仪,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虽然外表普通,甚至有些古板,但在环境气象观测站点,我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我的工作就是监测反应性气体。我采用多种方法,如化学发光法、紫外荧光法、气体滤光相关分析法和紫外光度法等,来准确测量各种气体的浓度。化学发光法利用NOx和O3反应产生的特征光来测量NO的浓度;紫外荧光法则是通过SO2激发的紫外荧光来测量其浓度;气体滤光相关分析法则是根据CO吸收红外光的现象来测量其浓度;而紫外光度法则是基于臭氧对特定波长紫外光的吸收原理。
作为主角,我尽职尽责,每小时都将反应性气体的数据以报文的形式发送到国家级业务单位。这些数据为专家开展环境评估、制作《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等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除此之外,我还是一套由气象探测技术人员亲手打造的分析系统的一部分,填补了中国市场上此类设施的空白。这个分析系统由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模块、压力和流量控制模块、分析(标校)模块以及数据处理模块等多个部分组合而成。每个模块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保了对甲烷、一氧化碳、氧化亚氮和六氟化硫这四种温室气体的全自动实时在线分析的准确性。我们的分析精度达到了国际标准,并且已经在全国六个大气本底站使用了十年,所获得的数据每年都是通过《中国温室气体公报》向公众发布的。
我们还有一套全自动、高精度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分析系统,各个成员如进样系统、分析(标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监控系统都紧密协作,确保空气样品的准确采集、分析以及数据的处理与上传。这个团队自2010年以来一直在全国大气本底站服役,其测量精度达到了痕量级别(ppb),数据获取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数据被广泛应用于《WMO温室气体公报》等重要报告以及多项科学评估中,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紫外辐射分光光谱仪:太阳的忠实记录者
我是紫外辐射分光光谱仪,一种精密仪器,专门用于观测天空中的紫外辐射现象。在世界气象组织的推荐下,我也被广泛应用于臭氧柱总量的观测。
在中国,我受到了各级气象部门的广泛欢迎和重视。由于目前中国使用的紫外辐射分光光谱仪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一旦出现故障,维护起来就相对困难。这并不能阻挡我对科学的追求和的脚步。
紫外线,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汇,它是阳光中波长为10至纳米的光线。虽然我们对它并不陌生,但它的细分类型和特性却鲜为人知。紫外线可以分为UVA、UVB、UVC三种类型,其中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对我们的皮肤造成伤害。幸运的是,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够挡住大部分的紫外线。
尽管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在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它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保护了地表生物和人类。平流层的臭氧还是该层的主要热源,对地球的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测量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被广泛应用于臭氧柱总量的观测。我能够准确地跟踪太阳,测量紫外辐射五个波长的光强,并基于差分吸收的原理反演大气臭氧柱总量、臭氧垂直廓线和二氧化硫SO2浓度。
我的观测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气象局大气本底臭氧总量观测的数据不仅参与卫星观测数据的地面验证和气候变化评估,还定期报送至世界臭氧和紫外辐射资料中心(WOUDC),被应用于WMO每四年一次的平流层臭氧损耗评估。
我的存在和贡献,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希望我对臭氧和紫外辐射的观测研究能够为人类和地球带来更多的好处。我也期待着未来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