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章,大学文章读后感
重新诠释经典:大学之道与修身之道
大学之道,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是人性的广度与境界的高度。其核心理念在于弘扬光明的德性,亲近民众,不断追求至善之境。
知止而后有定,内心的稳定源自于对自我定位的明确认知。在此基础上,静能安,安能思,深思熟虑后方能有所得。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白其间的先后秩序,便掌握了接近真理的钥匙。
古代的圣贤,欲将光明的德性普照天下,必先治理国家;而治理国家之本,在于家庭的齐整;家庭齐整之始,源于个人的修身。这一修身的过程,从正心开始,而正心又源于诚意的培养;诚意则依赖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获取途径在于格物。
格物,即事物的本质,是知识的起点。只有物格,知识才能到位;知识到位,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心态才能端正;心态端正,身体才能修缮;身体修app缮,家庭才能齐整;家庭齐整,国家才能治理有序;国家有序,天下才能太平。这一层层递进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修身”这一核心展开。“修身”,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完善,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所谓“诚其意”,就是不要自欺欺人,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曾子曾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意味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被他人关注,必须时刻保持自我修养的提高。
正如诗歌所表达的那样,“瞻彼淇澳,竹猗猗”,有品德的人如经琢磨的玉石,光彩夺目。这种品德的修炼,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道德的提升。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更新,都是对自我追求的体现。
《康诰》、《太甲》、《帝典》等古书所传达的,都是对明德的追求。君子应当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自我完善,达到极致。对于止的追求,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更在于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知道应该止于何处,才能更好地前进。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就是当内心受到外界的影响时,要调整心态,保持中正。不受情绪左右,不被物欲迷惑,才能真正做到“修身在正其心”。
“齐其家在修其身”,意味着家庭的和谐源于个人的修身。亲近所爱的,远离所恶的;敬畏所畏的,哀矜所哀的,克服敖惰之情,才能真正做到家庭的整齐。
深入了解并知晓其短处,欣赏其优点,这是鲜有人能做到的。有句谚语说得好:“人们往往忽视自己孩子的缺点,忽视自己庄稼的茂盛。”这表明,如果一个人无法自我反省、修身齐家,就难以治国平天下。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如果连自己的家都教不好,却要去教育别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君子在家就能教化国人。孝顺,是为了侍奉君主;敬弟,是为了侍奉长辈;慈爱,是为了使民众和谐有序。正如《康诰》所言:“如同保护婴儿般呵护民众。”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实现目标,也相差不远了。没有学会如何养育子女的人,怎么能嫁得好呢?
一家仁爱,整个国家就会充满仁爱之心;一家懂得谦让,整个国家就会形成礼让之风。相反,如果一个人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这就像一种强大的机制,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尧舜以仁德领导天下,民众就会跟随;桀纣以暴行统治天下,民众也会效仿。如果领导的命令与民众的喜好背道而驰,那么民众就不会服从。君子要先做到自己拥有这些美德,然后才能去要求别人。
诗云:“桃花盛开,绿叶繁茂,女子出嫁,宜为贤妻良母。”只有家庭和谐了,才能去教化国人。同样地,《诗经》也说:“宜友宜弟”,只有兄弟和睦,才能教化国人。当父子、兄弟的行为成为楷模,民众才会效仿。这就是“治国在齐其家”的道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意味着当长者受到尊重,民众就会兴起孝道;当兄长受到尊重,民众就会兴起悌道;当孤儿得到照顾,民众就不会背叛。君子应遵循“矩之道”,即以身作则,引导民众效仿。如果领导所厌恶的,不要对下属施加;如果领导所喜欢的,不要违背民意。这就是真正的父母官。
诗云:“快乐的君子,如民之父母。”意指君子的所作所为应顺应民心。另一首诗说:“面对那节南山,岩石嶙峋,伟大的师尹,民众都仰望着你。”治理国家的人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会被天下人所唾弃。
诗云也告诉我们:“殷商未丧师时,能配合上帝旨意,应以此为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修养品德。有德则有人跟随,有人则有土地,有土地则有财富。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节。如果舍本逐末去争夺民财,只会适得其反。《康诰》说:“唯有天命不会常在。”善良就会得到天命。《楚书》也说:“楚国无他宝,唯有善为宝。”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事情。秦誓中提到若有忠良之臣辅佐君王则能包容贤能之心如自己拥有技术一般;赞美贤圣如自己心中所愿出口成章;实实在在地能包容贤能之士来保护子孙和黎民百姓这便是有利之事啊!然而如果有人才而嫉妒恶他、有才而违逆使其无法施展才华那就是不能包容的表现无法保护子孙和黎民百姓了这就危险了!唯有仁德之人才能够爱人憎恶人!君子必须遵循忠信之道才能拥有财富骄奢淫逸则会失去财富。有句古语说:“生财有道。”即生产的人要多消费的人要少做事要迅速使用要节约这样财富才会源源不断。仁德之人会用财富来发展自身而不仁之人则会用自身去追逐财富。未有上仁而下不义者也;未有义尽而不终者也;未有国库充盈非其财者也。这便是一个君子应有的大道必须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孟献子曾经说过:“对于饲养马匹的人,他们更关心的是马匹的乘骑价值,而不是鸡的微小利益;对于拥有冰块的贵族家庭,他们不会在意牛羊的小事;而那些拥有百辆马车的大户人家,更注重的是忠诚的家臣,而不是只会聚敛财富的臣子。与其拥有只会聚敛财富的臣子,他们宁愿拥有那些可能会偷盗的臣子。”这是因为在国家的发展中,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要追求更为长远的利益,即以道义为根基的利益。
如果一个国家只注重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道义,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陷入小人的掌控之中。小人只会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和道德底线。当他们被赋予权力,掌握国家资源时,他们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这时,即使国家中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也难以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必须明白,国家的利益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基于道义的利益。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坚持道义为先的原则。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是要追求更为长远和持久的利益。我们应该注重诚信、公正和道德,尊重规则和法律,以诚信为本,以道义为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繁荣的社会。
在本文结束之际,流产网祝愿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并将其付诸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以道义为根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