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高校助学金不能是笔糊涂账
一、漏洞显现:典型案例下的助学机制待完善
近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一起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学生朱某自称孤苦无依,往年均因贫困得到助学金支持,但在今年的评定中却意外落选。引人注目的是,其同宿舍的另一位高消费学生使用款苹果手机、穿着AJ名牌球鞋的他,却顺利获得了助学金资格。这一事件揭示了评选过程中存在的材料伪造和拉帮结派现象,使得班级投票结果受到广泛质疑,无法真实反映贫困生的实际需求。
此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部分高校的助学金评选制度存在的缺陷逐渐暴露。过于依赖主观性强的班级投票导致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因内向或自尊心强而主动放弃申请,而那些活跃度高、善于拉票或能够伪造材料的学生却更容易获得助学金。这种评选流程的逻辑矛盾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机会。例如,学生朱某因母亲未正式改嫁,无法办理孤儿证明,从而失去了补助资格,这样的制度漏洞显然有失公平。
二、精准帮扶:创新模式助力贫困生
为了更精准地识别和帮扶贫困生,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新的模式。南京理工大学采用“大数据筛选”模式,通过分析学生在食堂的消费数据,如每月消费低于一定金额、用餐次数超过特定数值等,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生。助学金补助直接打入饭卡,这种做法避免了人为评选的偏差,更加客观公正。
其他高校也在积极创新做法。东南大学设立“2元爱心套餐”,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实惠的餐饮选择;南京邮电大学则设立专项基金,旨在改善贫困生的伙食状况。这些举措在保护学生隐私的也实现了有效的帮扶。
三、央媒聚焦:核心观点引领改革方向
针对助学金发放中的问题,央媒提出了以下核心观点:一是要坚持精准发放原则,确保助学金真正用于那些有真实需求的学生,避免成为“伪贫困生”的零花钱;二是要推动制度透明和动态监管,公开评选标准,引入客观数据辅助决策,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学生消费行为进行持续监督;三是要明确责任界定并建立追责机制,学校需承担审核主体责任,对造假行为严肃追责,同时完善申诉渠道,保护贫困生的合法权益。
四、后续行动:整改与倡议并行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正积极行动。多所大学发布倡议书,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明确助学金禁止用于奢侈品、旅游等高消费,违规者将追回资金。社会也在呼吁制度优化,建议将助学金与奖学金分离,前者侧重于保障基本学习需求,后者则奖励学业表现,以减少评选过程中的矛盾。
央媒强调,助学金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信任。为确保资源真正惠及贫困学子,必须从机制设计、技术手段、监管责任三方面消除“糊涂账”,实现精准帮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努力改进的问题,只有确保公平与公正,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