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月饼成网红
一、设计特色与文化符号的巧妙融合
月饼作为中华传统美食,不仅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文化的传承。在这其中,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推出的特色月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目光。
1. 独特造型与标识彰显文化属性
这款月饼以“金镶玉”造型为亮点,典雅而高贵。其表面印有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SMHC”“1935”等字样及院徽,更是强化了医疗机构的文化属性,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2023年推出的“多巴胺”配色月饼礼盒中,更是结合了卡通IP形象“小葵”和“宛平南路600号”线条图案,这种年轻化的设计更是让月饼充满了活力。
2. 口味创新与包装互动性的完美结合
除了外观设计的创新,这款月饼在口味上也下足了功夫。涵盖牛奶芝士、青苹青梅、蜜桃铁观音等新颖口味,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而2023年款的包装更是融入了情绪主题,如焦虑、抑郁科普等,扫码即可聆听精神健康科普音频,这种互动性的设计,让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也能了解到精神健康的知识。
二、销售模式的独特性与代购热潮的兴起
1. 内部限定引发代购热潮
这款月饼仅在闵行院区职工食堂对内部员工销售,这一独特的销售模式,使得月饼供不应求。因无法满足外部市场的需求,网络平台出现了高价代购的现象,单盒价格一度被炒至数百元,形成了“一饼难求”的火热现象。
2. 院方态度与公众期待的博弈
对于这一现象,医院明确表示不鼓励代购,并强调月饼的初衷是为员工提供节日福利。其意外走红,反映了社会对精神卫生话题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正是医院与公众之间的一种默契与博弈。
三、社会意义与公众认知的转变
1. 精神健康议题通过月饼破圈传播
月饼的走红,被视为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去污名化的体现。通过这一文创产品,引发了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正向讨论。这与医院此前推出的“600号画廊”等举措一脉相承,推动社会从对精神卫生的“神秘化”认知转向理性认知。
2. 医疗机构形象的重塑与公众接纳度的提升
宛平南路600号这一符号,从过去的“避之不及”转变为兼具专业性与亲和力的文化IP。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对精神卫生机构的接纳度在不断提升,也展现了医疗机构在传播策略上的与时俱进。
四、持续创新与长期影响的深远意义
自2021年初次出圈,医院每年更新月饼设计,如2023年新增解压音频功能,这种持续的创新,不仅维持了话题热度,还深化了公众教育。这种现象级传播,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借鉴,如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云腿月饼等“医院网红食品”也陆续涌现。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月饼的网红效应,不仅仅是食品的成功,更是文化符号创新与社会心理需求的双向契合。其背后,反映了公众对精神健康议题的开放态度,以及医疗机构在传播策略上的不断创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