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谎称39岁交往12个女友骗56万
近年来,婚恋诈骗案件屡见不鲜,其中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名95后男子,竟然谎称自己39岁,通过虚构身份和婚恋承诺,欺骗了12名女性,共计骗取56万元。这种以婚恋为名实施诈骗的行为,不仅令人发指,也引发了人们对法律和社会问题的深思。
在法律层面上,这种行为涉嫌诈骗罪。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虚构年龄、婚姻状况、经济能力等核心事实,以恋爱结婚为名骗取财物的行为,如果金额达到立案标准,就构成诈骗罪。本案中的金额高达56万元,远超“数额巨大”的标准,一旦查实,涉案人员将面临3-10年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除了法律定性,这种诈骗行为还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犯罪手段特征。身份虚构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谎报年龄、隐瞒真实婚恋状态,制造“成熟稳重”的人设,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情感操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利用受害者对婚姻的迫切心理,承诺结婚并虚构共同未来,诱导受害者转账或消费。资金转移隐匿也是这种诈骗行为的典型特征。骗取钱财后用于个人挥霍而非正当用途,且通过更换联系方式切断联系,完全符合“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类似案例层出不穷。比如上海某女子以“结婚购房”为由骗取20名男性2000万元,最终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还有惠州“卖房妲己”事件,刘某通过同时交往36名男性诱导购房牟利,虽然未直接骗取现金,但因其虚构婚恋关系促成交易,最终被追究法律责任。这些案例都提醒我们,婚恋诈骗不仅伤害个人感情,还涉及巨额财产的损失。
对于社会而言,婚恋诈骗的警示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大龄单身群体和经济弱势方中,诈骗分子更容易利用年龄焦虑和共同承担生活压力的心理,降低受害者的防备心理。公众在婚恋交往中应强化风险意识,对身份信息和资金用途进行核实。在恋爱初期,对于频繁借款或大额消费需求保持警惕。及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为后续维权提供依据。
婚恋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伤害个人感情,还涉及巨额财产的损失。公众应保持警惕,加强法律意识,避免情感需求被不法分子利用。司法机关也应加大打击力度,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