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造校正回归名词引哗然
针对台当局在新冠疫情数据通报中所创造的“校正回归”概念,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讨论。以下是关于该事件的核心争议及各方反应的深入:
一、事件背景及操作方式
台当局卫生部门在2021年5月首次提出了这一特殊的统计术语“校正回归”。据了解,这一名词的起源是因为地方通报延迟或检验流程滞后,导致无法准确统计新增确诊病例的实际数量。台当局决定将新增确诊病例按照实际采样日期进行回溯统计,并加入到前几日的数据中。例如,在公布当日新增病例的将部分病例“校正回归”至前一周的数据中。官方解释此举是为了“还原真实疫情曲线”,避免单日数据失真。实际效果却是每日新增病例数被拆分稀释,导致实际疫情状况被低估。
二、舆论批评与质疑
1. “校正回归”被指掩盖防疫漏洞:岛内舆论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数字游戏”,通过技术性调整来淡化疫情的严重性。新北***侯友宜更是直接指出,持续数日的“校正回归”使得地方难以准确判断疫情趋势,不利于防疫工作的正常进行。
2. 暴露检验能力不足:专家批评称,每日仅数百例确诊即出现通报积压,这反映出台湾的检测机制效率低下、检验资源严重匮乏。甚至有媒体用“欲盖弥彰”这一成语来讽刺这一术语背后的真相。
3. 政治操弄争议:舆论质疑当局通过创造新名词来转移公众对防疫不力的关注,同时被指责将责任归咎于地方通报的延迟,此举被视为推卸责任的行为。
三、后续影响与讨论
这一事件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校正回归”成为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多次被提及并作为台当局“政治防疫”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岛内民众对疫情数据的信任度大幅下降。部分民众认为,“校正回归”实质上是掩盖疫情失控的“话术创新”。此次事件也凸显出台当局在疫情应对中重视“话语包装”而轻视实质改进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防疫工作的政治化倾向。
“校正回归”事件揭示了台湾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数据通报的不透明、防疫工作的不足以及政治操弄等。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了台湾防疫工作的正常进行,也损害了民众对当局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