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上海楼市-看房客多到站不下
近期上海楼市出现的“看房客多到站不下”现象,生动描绘了当前市场的繁荣景象。在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多个维度的深层动因和市场变化,值得我们深入。
在政策驱动下,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发力,首套房利率的降低、普通住宅标准的调整以及特定区域社保要求的缩短,这些政策组合拳的实施,无疑为楼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购房门槛的实质性降低,使得更多非沪籍单身人士也有了购房的机会,这也进一步激活了潜在需求的释放。而市场对后续政策的期待,也形成了“赶早不赶晚”的心理,为市场持续加温。
市场结构性的特征也愈发明显。优质地段的楼盘供应减少,而需求却持续旺盛,这使得供需错配的情况加剧。热点项目如虹口北外滩、徐汇滨江等核心板块的项目备受瞩目,部分项目的认筹率甚至超过了300%。而置换链条的激活,使得市场流动性增强,二手房市场的活跃也为新房市场带来了活力。
资金流向的变化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动力。在股市震荡的背景下,核心城市的不动产依然被视为保值选项。大额改善型需求的成交占比提升,经营贷与房贷的利率倒挂,为市场带来了新的资金流动方向。核心区域租金回报率的回升,也使得租售比得到改善,增强了投资吸引力。
市场热度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风险信号。需求透支、价格背离以及流动性陷阱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警惕。短期内的政策红利释放可能会引发市场的脉冲效应,但后续需求持续性仍需观察。部分项目的备案价与周边二手房价格溢价过高,存在价值透支的可能。二手房挂牌量的激增也可能压制价格上行空间,影响市场的置换链条。
短期看,市场仍将维持温和回暖态势;中期看,市场分化或将加剧;长期看,则取决于土地供应结构、REITs推进速度及房地产税试点进展等变量。对于购房者来说,改善型需求可把握当前信贷宽松窗口,但需做好长期持有准备。投资性购房需精确测算持有成本,而刚需群体则宜关注五大新城的供应放量期。对于决策层而言,应关注政策传导时滞,避免市场超调,并着力打通“开发-交易-租赁”全链条循环,推动市场回归“住有所居”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