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A股遍地黄金没人捡
从估值角度剖析A股市场
多位行业专家,如中航基金的邓海清,一致认为当前A股市场众多行业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市场低迷期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呈现出一种“越跌越无人买入”的态势。对于那些已经成立5年、10年以上的基金来说,其累计回报率普遍超越了同期限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但投资者往往因为持有期过短或频繁交易,未能真正兑现收益。
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定价失灵的现象呢?
短期的考核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基金经理的KPI考核以日度或月度净值为基准,这种考核方式迫使他们关注短期收益而非长期价值。基民也因为短期亏损而频繁赎回,这种短期的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量化交易与投机行为也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基本面的关注。量化策略的短期交易属性叠加散户的追涨杀跌行为,形成了所谓的“黄金无人捡”的矛盾。
政策与基本面之间的脱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政策底已经明确,如2023年的“活跃资本市场”举措,但市场要真正实现长期走牛,还需要依赖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改善等实质性的支撑。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专家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当前A股正处于“黄金坑”阶段,未来3-5年或存在改变投资者命运的机遇。这一观点也面临着质疑。部分投资者认为,类似“遍地黄金”的表述在过去曾多次出现,但市场表现却与预期相悖。传统行业与新兴概念之间的分化加剧,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受到挑战。
从本质上说,专家观点指向了A股的结构性机会与市场情绪之间的矛盾。在低估值与短期博弈机制并存的情况下,长期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逆向布局来实现。对于投资者而言,要想把握潜在的收益,需要平衡长期视角、分散配置以及关注政策与经济信号。
具体来说,投资者应避免被短期考核机制绑架,真正关注企业的基本面。通过跨行业、跨风格的布局来降低风险。跟踪宏观政策的落地效果以及经济数据的验证也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底部往往伴随着极端情绪,盲目“抄底”或过度悲观都是非理性的策略。投资者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A股市场虽然面临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