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暴跌逾60%
硅谷银行暴跌事件全景剖析
一、暴跌概况
时间与跌幅:回溯至2023年3月9日(美东时间),硅谷银行的股价经历了一场震撼市场的暴跌。当日,股价跌势如瀑布般汹涌,跌幅超过60%,这一数字创下了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纪录。其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在交易时段中的跌幅也超过了20%。
直接诱因:这场暴跌的导火线是该银行宣布出售大约210亿美元的可售证券。这些证券主要是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出售行动导致了约18亿美元的税后亏损。为了弥补这一损失,硅谷银行决定通过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筹集资金,总额达22.5亿美元。
二、深层原因
流动性危机:美联储持续的加息动作导致债券价格下跌,这对于持有大量长期债券资产的硅谷银行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压力,其资产面临大幅贬值的风险。
市场信心崩塌:市场将银行的证券出售和募资行为视为流动性恶化的信号,引发了投资者对其未来偿债能力的深深忧虑。
行业连锁反应:同期,加密货币银行Silvergate宣布清算并停止营业,这一消息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板块的恐慌性抛售,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大石,波澜四起。
三、市场影响
银行业重挫:硅谷银行的危机迅速蔓延至整个银行业,美国四大银行(摩根大通、花旗、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市值一日之内蒸发超过470亿美元。标普500银行指数下跌近6%,银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
科技与创投领域冲击:硅谷银行主要服务于科技初创企业,其危机对这些企业的融资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部分风险投资机构甚至建议初创企业撤资,科技行业的融资环境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后续破产:令人遗憾的是,暴跌后的仅两天(3月11日),硅谷银行因无法抵挡巨大的挤兑潮而被监管机构宣布关闭并接管。这一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事件。
四、长期启示
此次事件不仅揭示了银行在利率波动和资产错配面前的脆弱性,更凸显了市场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透明度的强烈需求。这场“黑天鹅事件”提醒投资者需要重新评估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特别是在高利率环境下,更需要关注风险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