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河流黑臭水质恶化
中国部分地区水质污染实录:黑臭水体的挑战与反思
一、触目惊心的污染现场
从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到老泵站河,一条长达3公里的重度黑臭水体映入眼帘,氨氮浓度超标达惊人的19倍。而这样的污染并非孤例,天门河的鱼虾死亡、黑臭水体扩散至下游汉川市,让人扼腕叹息。不仅仅在湖北,上海市杨浦区、云南保山市、湖南湘潭市等多地也频繁爆出类似污染事件。这些黑臭水体的形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二、污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1. 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监管的缺失:这是水质恶化的核心原因之一。多地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管网缺陷率高,雨污混接问题普遍,导致污水直排。有的地方整改流于形式,如武汉市黄陂区的黑臭水体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理。
2. 污染源的复杂性及治理难度:畜禽养殖粪污、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房地产项目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缺失,都加剧了河道污染。如泥河流域的治理案例,农业面源污染给河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3. 生态系统的崩溃与自净能力的丧失:长期污染导致河道生物群落消失,底泥富营养化严重,水体透明度低、流动性差,自净功能基本丧失。
三、治理机制的短板
面对如此严峻的水质污染问题,治理机制也存在一些短板。
1. 协同治理的不足: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缺乏联动,如泥河流域需要更加协同的治理,但实际中仍存在跨区域污染扩散的问题。
2. 监测预警与长效管理的缺位:部分城市未能充分利用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导致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的现象频发。
3. 责任落实与问责不力:中央环保督察多次指出同类问题,但地方整改推进缓慢,未能形成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水环境治理需要系统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跨区域协作、严格监管问责,避免“表面整改”和“一刀切”的治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还给人们一个清澈的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