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金制1000粒米扔进黄浦江
艺术家杨烨在世界粮食日这个提醒我们粮食安全重要性特殊日子的背景下,做出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行为艺术。他将500克黄金精心打造成形态逼真、米粒大小的黄金大米,并分批放置在黄浦江、下水道、垃圾桶等日常生活中粮食可能被浪费的场所。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3][4][6]^。
的核心信息在于其创作背景的独特性。艺术家选择使用价值约20万元人民币的500克黄金来制作这批黄金大米,不仅体现了材料的珍贵性,更在世界粮食日这个重要的日子,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全球粮食安全这一严峻议题^[3][4][6]^。
行为过程中,杨烨于2021年10月13日将约900粒金米撒入上海多个公共场所,包括黄浦江、下水道及草丛等地。而在世界粮食日当天,也就是10月16日,他将剩余的100粒黄金大米投入黄浦江中。艺术家强调黄金的真实性以及这一行动所引发的社会反响,称之为“真实版把钱扔水里”^[4][6]^。
这一行为艺术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逻辑悖论,用如此珍贵的黄金来模拟粮食浪费,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行为^[3][6][7]^。有人对黄金大米的真实性质提出质疑,认为这可能是为了炒作而制造的仿制品^[7]^。也有许多支持者认为杨烨的行为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成功地引发了社会对于粮食浪费现象的思考和反思^[6][7]^。
面对公众的质疑和争议,杨烨坚定地表示,他希望通过这种看似极端的行为,唤起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他回应称:“黄金虽贵,但不如大米珍贵,因为它不能填饱肚子。”在他看来,粮食安全的社会价值远超过黄金的成本^[3][4][6][8]^。
在之后的衍生中,杨烨于2025年4月再次以“黄金大米”为主题举办艺术展。这次,他将1000粒金米混入真米中供观众淘选。这一活动同样引发了关于“糟蹋粮食”的争议^[1][2]^。
杨烨的行为艺术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引发公众讨论的话题。他的行动不仅让人们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浪费行为,也让人们思考如何用更深刻的方式去关注和解决全球性的粮食安全问题。尽管争议不断,但他的行动已经成功地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重要议题的关注。这也正是艺术的力量所在通过引发思考和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