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南海分歧有三大难题
岛礁控制权之争背后的深层博弈
一、实际控制权的角逐与岛礁现状的转变
菲律宾长期以来采取非法手段,试图在争议岛礁上加强其实际控制权。其策略手段之典型,莫过于1999年将“马德雷山号”军舰故意搁浅在仁爱礁,以此“坐滩”方式企图制造长期存在的假象。这种通过“既成事实”的策略来试图达到控制岛礁的目的,与中方为维护主权所采取的执法行动形成了直接的对抗。例如,中国海警对菲方补给船实施的拦截和水炮驱离行动,正是对菲方非法行为的反制。双方围绕岛礁实际控制权的争夺,实质上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效控制”原则适用边界的重新定义与争夺。
二、法理依据的碰撞与公约适用的冲突
中国主张基于历史开发记录和连续行政管辖,强调对南海诸岛的固有主权,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而菲律宾则主要引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专属经济区”条款,以距离作为主权声索的依据。但菲律宾在引用该条款时,却忽略了公约第121条对“天然岛屿”的定义限制,即人工岛礁并不产生海洋权益。这种双方在法理基础上的根本性差异,导致在主权归属和海洋权益划分上存在尖锐的对立。
三、域外势力的介入与地缘政治的博弈
美国在这场争端中介入,通过军事合作、外交声援和联合军演等方式为菲律宾提供支持。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在于利用菲律宾牵制中国,将南海问题推向多边化,以此削弱中国的主权主张。这种域外势力的介入不仅加剧了地区的紧张氛围,更促使菲律宾在争议行动上采取更加挑衅的姿态。例如,菲律宾依托《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争议海域采取更为对抗的姿态。而东盟内部的协调机制,因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歧,难以在争议解决中发挥有效作用,这使得争议的解决路径更为复杂。
应对策略启示:面对这样的局势,我们需坚持“三避免”原则避免争议国际化、问题政治化和对抗情绪化。我们也需要采取对等反制措施,根据菲方的挑衅力度调整我们的执法强度。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与维护区域稳定之间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坚持原则,同时灵活应对,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