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范蠡故事(珍藏:财神范蠡《商训》***(完整版))
范蠡,被誉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更是南阳五圣之一。他的师傅是文子,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范蠡深受其师影响,被誉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唯一完人。
范蠡不仅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更在功成名就后选择隐退,三次经商成为巨富,三散家财。他的事迹被后人广为传颂,被尊为财神。范蠡留下的经商之道,如《陶朱商经十八法》,包含三谋三略,为人谋、事谋、物谋;货略、价略、市略,都是经商者必读之经典。
陶朱公范蠡的商训,不仅是对经商者的指导,更是对人生智慧的总结。他的十二则、十二戒、十八法,都是对经商之道的深刻阐述。每一则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让人深受启发。
范蠡的商训中的“天、地、人、神、鬼”,更是对经商本质的揭示。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神为勇强,敢闯敢干;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这五字商训,是范蠡对经商者的最高赞誉,也是对所有商人的最高要求。
范蠡的经商“三谋三略”,更是对经商智慧的精华提炼。在人才选用、大事决策、待人处事等方面,都给出了精辟的见解。这些智慧,不仅对古代的商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现代的商业人士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事谋》之道
俭约行事,奢华招致财源衰败。做工之精细,粗糙则品质不精。确保货期准确,马虎则失信于客户。交易之迅速,拖延则错失良机。进货要严格筛选,滥入货物则价格受损。出纳需谨慎,潦草则差错频发。
《物谋》之略
明晰优劣,混淆则耗损大增。整顿存储之货物,散漫则难以查点。价格公开透明,含糊则争执不断。赊欠需审慎,滥出则亏损血本。账目清晰无误,糊涂则弊端丛生。查账需勤勉,懈怠则滞塞本金。
二、《三略》之精髓
《货略》、《价略》、《市略》共融,构筑经商之道。务求货物品质完美,审时度势,洞察价格变化,莫使货币停滞不流。范蠡的“三略”是聚财之智慧,他强调三点: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货物的品质、价格规律与货币流通皆为关键。
论及大商之道,有别于小商之处
小商行事只图己利,大商则兼顾他人之利。于人有利而于己无利者,非商之为也;损人之利以谋己利者,则为奸商。大商的经商之道,如伊尹、姜子牙之治国,孙子、吴起之用兵,商鞅之变法。其学问之深邃,道法之玄妙,意气之远大,境界之高超,非空谈之辈所能企及。
天下学问与成败皆不出“道”与“术”之范畴。“道”如河流,“术”如舟楫;道为方向,术为策略。无道则无载舟之河,无术则难以渡河。谋略者,韬略也。无论应用于何时何事,皆需谋者之道。
范蠡的人生发展史堪称传奇。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既是政治家、经济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从政、经商皆取得卓越成就。他的事迹虽历经千年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尽管历史对其描绘的笔墨不多,但他的传奇人生与商道理念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范蠡生于贫寒之家,却学识渊博、思维独到,能洞察事物本质、泰然处世。他的经商之道更是值得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深思与学习。德为立身图强之本,范蠡的品格与智慧是他成就传奇人生的关键。他与西施的故事更是传颂千古,他们的爱情与传奇人生共同谱写了动人的篇章。其实,有时候他并非不屑与某人交谈,而是因为他有着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能更深刻、更透彻地思考问题,这是他人无法轻易理解的部分。无论是在商业还是政治领域,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果断做出决策的能力都是极其宝贵的,也是成功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范蠡,这位在年轻时便与文种相遇并结为深厚友谊的人物,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他们共同立志要建立功业,成就一番大事。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他们目睹了楚国作为霸主背后的政治混乱和皇亲贵族的结党专权。他们选择投奔越国并担任官职。
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在会稽山遭遇挫败。那时,许多臣子选择离开或叛离投吴,但范蠡和文种却对越王不离不弃。他们的忠诚和决心得到了勾践的认可,范蠡更是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多次劝他离开勾践,并承诺给予显爵。范蠡并未为这些诱惑所动。在他为奴的三年里,他与勾践夫妻一同耕作劳动,时刻保持君臣之礼,时刻敬主、护主。他的忠诚和坚韧让吴王既赞许又羡慕。
范蠡的忠诚不仅仅是对勾践,更是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他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品格显得尤为珍贵。他的这种品德不仅赢得了伙伴的信任,也赢得了对手的崇敬。拥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自然能够成就大事。
在我们的企业中,很多领导者的个人德行缺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够深刻感悟并践行这一道理的人可能不多。但那些真正这样做的人,虽然可能会暂时被社会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最终他们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范蠡的思维哲学是儒、道相济的。他兼具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的顺应环境、借助环境的特性。他开放的心态吸收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特点使他在从政时能够客观机敏地应对各种情况,带领极衰的越国走出困境。
在吴国为奴期间,范蠡展现了儒道相济的思维与人格特性。他为勾践出谋划策,使用委曲求全的计谋。春秋时期虽然不乏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够适应环境、想出这样办法的人几乎没有。由于范蠡的奇谋,勾践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够在逆境中生存并最终灭敌复国的君王。
勾践被吴王释放回国后,越国面临诸多挑战。范蠡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与管理才能。他与文种共同规划了兴国灭吴的策略,包括“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和“灭吴九术”等。在越国作为战败国的困境中,他巧妙地建造了三面城墙并秘密组建“民兵”,同时以隐秘的方式炼造武器。
三年之后,勾践提出伐吴之策,然而却被范蠡所劝阻。范蠡洞察天机,他看出地利条件已经齐备周边虎视眈眈的国家纷纷与越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水患也已平息,然而天时的时机和人事的因素还未成熟。
七年后,勾践再次提出伐吴,但依然被范蠡拦住。范蠡认为,经过七年的休养生息,越国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反观吴国,连年征战,虽然依旧强大,但已显疲态,士兵疲惫,百姓厌战。人事的因素已经齐备,但仍缺少天时的助力。
又过十年,吴国与晋国争霸,重兵会盟,吴国空虚。范蠡察觉时机已到,告诉勾践天时、地利、人和均已齐备,可以出兵伐吴。越军一举攻破吴国国都姑苏,吴王回兵后向越国求和。
范蠡虽看出越国可趁机彻底覆灭吴国,但他同样明白战争的利弊得失。他引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所言:“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范蠡静待敌人可被彻底战胜的时机,于是双方讲和,越国退兵。
十年后,吴国外患不断,国内又遭遇罕见天灾,越国趁机出兵,终于彻底覆灭了吴国。范蠡深谙道法而不拘泥其中,其思维开放、灵活,是典型的儒道互补型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知晓利害,懂得进退之道。
吴国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范蠡因功被封为上将军。然而范蠡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冷静分析了局势,看出天下已太平,而越国已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他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在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选择急流勇退,悄然离去。
范蠡离开越国时,曾给文种写信,劝其离开。可惜文种未能明智选择,最终被勾践所杀。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最终逃脱了危险。
范蠡隐姓埋名来到齐国,开始另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他购买海边土地,开垦种田并兼营渔业捕捞等业。他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时他会减免地租并开粥场赈济灾民。他的诚信经营和仁爱之心赢得了商人和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商人们愿意与他做生意而工匠和农民也愿意为他工作。他的做法虽然看似吃亏但却赢得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从而降低了总成本。他的诚、信、仁、义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尊重使他成为一方巨贾。范蠡,这位商业巨子的故事,宛如一部激荡人心的商业传奇。当他首次因生意需要向富户借款时,尽管遭遇重重困难,但他凭借诚信与智慧,不仅连本带息还清了债务,还赠予富户路费,他的仁信之名因此广为传播。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范蠡凭借他的智慧与勇气,三次化解生意中的资金短缺危机。他的信誉与决心赢得了众多富户的支持,他们纷纷主动提供资金帮助。短短几年间,范蠡便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
当齐国遭遇灾荒,范蠡乐善好施的品性使他受到众人的敬仰。千里之外的灾民闻讯赶来,领取他的施舍。他的善举被后人颂扬。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中,齐王请他进宫,拜为相国。
作为相国,范蠡致力于发展经济,促进贸易往来,成功抵御灾年的物资短缺困扰,为齐国奠定了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他的卓越贡献使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将他视为神明。范蠡深知盛极必衰的道理,在达到人生巅峰之际,他选择急流勇退,散尽家财,将财富分赠给好友与贫困的百姓。他带着妻儿悄然离开齐国,留下了令人钦佩的背影。
范蠡迁至齐国的陶地,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事贸易。他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借助地理优势从事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他对经营贸易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经商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互通有无,使各国受益的自己自然也能得利。
范蠡的经营策略灵活多样,他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特点进行差异经营。他的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他提出的“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理念,展示了他在市场变化中的敏锐洞察力。
两千多年前,范蠡就已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他发现商品价格的波动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遵循着一种“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一理论与现代经济学原理的论点惊人地一致。
范蠡的经商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他根据价格涨跌的规律制定了一套购买与销售的原则。在物价便宜时大量收购商品,精心储存;等到价格上涨后则果断出售。他的这一策略被形象地描述为“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
这些看似简单的理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范蠡的商业智慧让我们在繁华的商海中迷失方向时能够找回最基本的认知顺应规律、抓住机遇。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顺应自然、在变化中寻求机遇。在那个尚未被繁华所触及的时代,农业社会的脉络里,人们已经开始了对天时变化、农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综合考量,不禁让人叹为观止。一种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如同道义般沉重的担子落在他们的肩上。
有一句话说“无商不奸”,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片面,但其中确实蕴含了一定的道理。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有时会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范蠡却能做到“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他的身上散发着一股侠义的气息。
范蠡认为商人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他对待百姓心存感激,并予以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他打交道。这与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不谋而合: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范蠡的这种理念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相呼应。
尽管范蠡是一个商人,但他从不急功近利。他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因为其信誉良好,为人磊落。他能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这种“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范蠡一生为避名利而多次迁徙,但名利始终跟随他。他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后又施济天下。从政时,他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他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范蠡是一个宏略于胸、悲悯天下的智者。
到了晚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的范蠡在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称他为陶朱公。他留给后人多部治国之策与兵法,在经商方面著有《致富奇书》等。司马迁用16个字精确概括了范蠡的一生:“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故事告诉我们,从政或经商,成功的技巧并非多么高深莫测。助其成功的往往是最简单、最质朴的道理,这些道理人人皆知。但当我们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时,这些质朴的东西反倒被掩盖或遗忘。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欠缺的大道。用在经商上,就是质朴自然的为商之道。范蠡的智慧和品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故事和商训值得我们永久珍藏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