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中土论:中医至简

白癜风原因 2025-05-17 08:46白癜风病因www.baidianfengw.cn

中医学的奥秘,就像踏上一次神奇的旅程。从古至今,无数的人们都在向中医学寻求养生之道,济世良方。对于中医,许多人怀有热爱,渴望学习,但同时又对其博大精深感到敬畏,无从下手。在信息便捷的今天,为何许多人仍对中医学感到困惑、难以明了呢?

这并非中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对中医学的理解、认识和运用出现了问题。当我们深入学习中医时,往往容易将其复杂化。过去的学习模式往往是先背诵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剂、中药等基础知识,再学习临床学科,如内科、外科等,接着背诵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等,最后还要涉猎现代医家的学说。

当我们沉浸于书海之中,容易忘记初衷。我们过于沉迷于理论、概念和方药,常常照搬照抄、生搬硬套。中医学的很多概念和解说模型是从其他学说中借鉴过来的,有的只是为了阐明道理,有的则像是多余的“外套”。但我们常常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因此在面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时更加迷惑。这种迷惑让很多学中医的人丢失了中医学的本性。

这就像一场“传话”游戏,一句话经过多人传递,往往变得面目全非。那么,中医学传承了几千年,是否也有传错的地方呢?如果有,我们是否就引用了错误的理论来论证后续的一切呢?

事实上,任何技术或艺术的发展都可以有多种方向、路径和方法,但中医学却是个例外。尽管中医学在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学说众多,流派纷呈,但最终都要回归中医学本身的理法之中。清代文医兼通的张琦曾提出“凡艺或可殊途,惟医必归一致”的思想,正是对中医学传承的真实写照。

中医学的真相,需要我们回归本源,深入理解其理法,避免过度复杂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掌握其精髓,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福祉。中医之秘:古语中的生命奥秘

走进中医的大门,首先迎面而来的便是那古韵悠长的语言。中医的典籍,如同一个古老的宝库,而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便是那深邃的古汉语。

在古老的岁月里,中医的文字和表述方式仿佛一道门槛,将众多对中医怀揣热爱的门外汉阻隔在外。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背后,都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与深厚的含义。若没有一定的古汉语功底,想要深入解读中医典籍,确实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想象一下,在那造纸术尚未诞生的年代,每一个字都如金子般珍贵,被刻写在竹板或布帛之上。语言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刻的意义,不容轻忽。误读一个字,便可能误解整段经文,尤其在医学典籍中更是如此。清代的医学家黄元御曾指出,若医书读得不透彻,仅仅盲目滋阴泻火,滥用药物,很可能会伤及患者的根本,甚至导致生命的逝去。

在中医的世界里,关于“气”的命名繁多,如阴气、阳气、真气等,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一系列别名。例如肾气、肝气和心气等,它们各自又有各自的别名,如肾水、木气和心火等。这些名称是否各有其独特的含义呢?实际上,《黄帝内经》中的黄帝也曾对此表示疑惑,他认为精、气、津、液、血、脉等皆为“一气”,为何又要细分为六名?

中医的旅程,就如同一次古语的。每一个名称、每一个术语的背后,都隐藏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想要真正走进中医的世界,理解古人的语言是关键。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那古老智慧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中医之深奥,从“气”谈起张景岳与李东垣的学说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领域中,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景岳与金元时期的“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两位温补学派的巨匠,为我们揭示了“气”的奥秘。他们在各自的著作《类经》与《脾胃论》中,详细了气的多元性与统一性。

张景岳在《类经》中阐述了“真气即元气”的理念。他详细解释了气的多种形态与功能,如先天之气、后天之气、阳气、阴气等,并指出这些都是真气的别名。每一种气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位置,如卫气在表,营气在里,胃气在消化系统等。这些气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力。

与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深入了气的概念。他认为,虽然气的名称繁多,如谷气、荣气、运气等,但它们其实都指的是同一个东西,那就是胃气。这些名称的差异,更多的是因为气的功能与作用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体现。

两位医学家都强调了气的核心地位与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气的概念经常被广泛应用。由于医学名称的混乱,很多医者在临床中可能会产生困惑,甚至导致诊断与治疗的偏差。学习中医的人需要善于归纳与整合,把握气的本质与规律。

中医学的深奥之处正在于此,虽然概念繁多,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归纳、去整理,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东西是可以简化的。大道至简,只有简化的东西才更容易学习,更容易传承。通过对张景岳与李东垣学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精髓,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这一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生活中的医理:贴近自然的智慧

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往往使人望而生叹,觉得其深不可测。真正的中医学,其实讲的是自然、生活与人体关系的最朴素的道理。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深入理解人体与自然、生活的紧密联系,出的一套调理和治疗身体的方法。

《黄帝内经》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尊为“医源”,在于其真实、客观地描述了自然、生活和人体的关系。这部古籍是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描述,对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换句话说,生活实践就是医源。如果我们能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去重新解读中医文献,用生活中的公理、自然的规律、生命的律动去验证,那么,我们一定能感受到中医学的独特魅力。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医理呢?以我们日常的烹饪为例。做菜时常用的葱、姜、蒜、辣椒等调料,除了调味,还都有药用价值。老祖宗为何选择这些辛温的药材作为佐料,让我们日常食用?他们吃了几千年,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辛温之物可以温养脾胃。反观石膏、大黄等寒凉之物,虽有通便、减肥的功效,但不宜天天食用,因为过量会伤中败胃。脾胃一伤,百病生。这一简单的道理,就是生活中的公理,是每个人都应该理解的道理。

中医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更体现在其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上。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息息相关。只有深入理解这一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医的精髓。

生活中的医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体验,就能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实践,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医理,找到健康。人体温度背后的奥秘中医智慧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身体的温度分布奥秘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人体体温包含口温、腋温与肛温三种形式,其中肛温的温度最高。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肛温代表了胃肠道的温度,而胃肠道的温度,恰恰象征着我们身体的自然环境。想象一下,五谷杂粮在我们的胃肠道内,在高温高热的环境下经历了腐熟发酵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充分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消化吸收以及气血营养的转化。只有在这个环境下,营养才能被充分转化,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健康与长寿。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忽视了这一自然规律。他们肆意破坏胃肠道的温度平衡,过度饮用冷饮、啤酒,穿着单薄,甚至在寒冷的秋冬季节也如此。尤其是一些年轻姑娘,在春天时露出大腿与肚脐,这些地方是孕育新生命的重要部位,长期暴露在寒冷中,就如同种子在冰冷的土地上难以生根发芽。如今不孕不育的情况在女性中愈发普遍,其根源就在于寒冷的土壤无法孕育新生命。从这个角度看,人的体温变化,尤其是胃肠道的温暖,才是我们身体的自然状态。

不仅如此,我们的汉字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病”字中的“疒”上的两点水,代表了寒凉、冰冷。带有两点水的汉字,大多都与寒凉有关。这些两点水代表着风寒邪气,而人体中有阻挡这些邪气的屏障。当风寒邪气侵入胃肠道时,我们就会生病。

无论是从生理角度还是文化角度,中医的智慧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在研究中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然与生活的规律,明白人如何生、如何死、如何病。这样,中医的深奥就会变得简洁易懂。中医并非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身体健康的智慧。重塑认知:不同的思维决定辨证的方向

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疾病”这一概念。当我们把身体各器官的不良表现视为疾病的信号时,我们倾向于药物治疗。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表现,将其视为身体正气驱邪的反应,那么我们可能会选择温中保胃气、扶正气的方法。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临床辨证的方向则截然不同。以“六经辨证”为例,东汉医学巨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后人选取的外感热病部分编成《伤寒论》便是经典之作。该书详细论述了人体感染风寒后的病理变化及辨证治疗方法。张仲景根据《周易》八卦,将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六经辨证思维去理解,每一种病都有它的特定临床表现和变化。例如,太阳病是怎样的表现?阳明病又是怎样的变化?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等又分别有何临床表现和变化?这样去辨证,确实会显得复杂。许多人认为“六经辨证”深奥难懂。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每一种病症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病理变化,而是身体整体反应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抑制症状,更重要的是理解身体整体的反应机制,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这种思维的转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六经辨证”,让这一古老的医学智慧焕发新的光彩。当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时,会发现原来复杂的医学理论也可以变得简单明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更深层次医学理解的大门。人体的“六经”仿佛是由六位性格迥异的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表现。想象一下,太阳经就如同炽热的太阳,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阳明经则如同明亮的明灯,主管排泄功能;少阳经则像初升的朝阳,拥有生机勃勃的生机。尽管它们职责各异,表现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的运作都依赖于“气血”二字。

清代医学家郑钦安曾言:“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他进一步强调,五脏六腑虽为虚位,真正重要的是二气的流行。也就是说,无论哪条经络,都可以视为“虚位”,只有当它们的气血旺盛时,功能才正常。如果气血不充足,就会出现各种病症。例如,太阳经气血不足会导致防御能力下降,出现感冒高烧;阳明经气血不足则会影响排泄功能。无论何种疾病,其根源都在于气血的亏虚,导致正气无法存内,邪气才会乘虚而入。

治病并非直接针对六经,而是应该从气血入手。《伤寒论》中已隐含这种思想。许多学习《伤寒论》的人并未深入挖掘这一思想,导致对六经辨证的理解不够深入。如《伤寒论》第364条、372条所述,当表里同病,里虚寒、正气不足时,“先温其里,乃攻其表。”这意味着首先要温中、保胃气、扶正气,这完全符合《黄帝内经》提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

学习“六经”若从邪气入手,会因“六经”各有症型、变化而觉得复杂难控。若从正气入手,便会发现“六经”其实并不复杂。它们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不过是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导致的功能异常。从正气入手,便能轻松把握、操控。

学习“八纲辨证”的方法亦是如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医学,只有深入理解了人体的内在机制,从气血、正气的角度入手,才能真正做到精准辨证、有效治疗。八纲辨证:中医的精髓与生活的公理

八纲辨证,中医之精髓,犹如明珠镶嵌于中医宝库之中。这八类证候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虽看似简单,却涵盖了疾病的千变万化。那么,运用八纲辨证得出的结论,究竟是否准确呢?让我们以慢性咽炎为例,一竟。

慢性咽炎,这一病症表现于咽喉,红肿热痛,显然属于热。再细察患者,若伴有大便干、小便黄、口渴冷饮,这便属于实热无疑。对此,中医的应对策略是清火。清热解毒的药、滋阴凉血的药,便是针对此症的良方。这是八纲辨证在实战中的具体应用。

若从人体整体的气机运行来看,事情则更为复杂。人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机的运行左升右降、循环无端。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气机是条达的。但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贪凉饮冷、暴饮暴食,导致中焦脾胃虚寒。这会使得中焦气机瘀滞,进而影响上焦和下焦的正常交济和循环。下焦肾水无法上升,上焦心火无法下降,造成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格局。这种格局,才是慢性咽炎的真正病因。

由此可见,八纲辨证与中医的整体观念是相辅相成的。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出火与热,对应的治法是清热泻火。而运用气机升降的理论方法,我们可以洞察中焦虚寒的真相,对应的处方是温中通阳。一旦中焦气机打开,水升火降,火、热便自然消除。

医理与生活之理是相对应的。当我们深入观察生活之理,医理便自然明了。明了医理,就能深入理解病理、病机和处方的根本。这样,众多的概念、错综复杂的病理、争奇斗艳的处方,都能归于一体。你会发现,中医学的至简之理扶阳中土。而治病的根本,就在于“温中”二字。

八纲辨证不仅是中医的各种辨证的总纲,更是我们理解生活、理解自然、理解身体的一把钥匙。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遵循自然的规律,遵循身体的节奏,便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董学军,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扶阳与补土派学术传承与创新论坛”的领头人,同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馆共同体的常务理事。他还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的一名理事,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特聘中医专家,以及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科学研究院的院长。他的学术成就引人注目,不仅领导哮喘、肺间质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疑难病及肾病综合征课题组,还师从第四代中医“火神派”传人彭重善,成为“火神派”第五代传人。

董学军对中医学有着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扶阳中土论”理论体系的创建方面,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学术专著《有胃气则生》和《扶阳中土论》等书籍,已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可。

董学军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见证了他的专业精神和不懈追求。他在中医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他致力于推广和传承中医文化,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研究,为中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仅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买卖的依据。读者在接触和了解董学军先生的学术成果时,也需对他的成就进行理性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

(注:内容系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在中医领域,董学军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佼佼者,他的故事和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揭示了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影响力。他的经历,无疑为热爱中医、追求学术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