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叫不动?这样做让小孩自动自发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家长催促孩子去做功课,然而孩子却以各种方式抵抗,比如顶嘴、转移话题,甚至左耳进右耳出。这种恶性循环在很多家庭中屡见不鲜。这并不是孩子故意与家长对着干,很多时候,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功课的重要性,或者对某些任务感到压力重重。
当孩子提到功课很多时,家长常常会直接建议他们赶快完成。但这种命令式的语气,往往不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反而可能让他们产生反感。这就像在工作中,如果公司下达不合理的命令或指示,员工也难以心甘情愿地完成任务。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孩子开口,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启发思考的技巧,这些技巧同样也能解决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聊“心事”。无论是什么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话总是比较多。家长面对孩子时,不妨与孩子聊聊他的心事,就能成功踏出沟通的第一步。
当孩子觉得家长是他们的知己,愿意分享心事时,家长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不要下命令、下指示,也不要告知答案,更不要评论孩子的发言内容。只需要让孩子说出最烦恼的心事就好。这时,家长可以问:“你有什么心事吗?”然后复述孩子的话,再问“还有呢?”这样诱导孩子继续说下去,家长只需要倾听就好。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但实际上,这往往是因为家长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才会导致沟通困难。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就需要让他们自己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孩子看起来没有心事,家长也可以尝试问他们:“如果你有会担心的事,会是什么呢?”无论是人际关系、课业还是将来的出路,都可以作为话题。这种提问方式隐藏的信息是:“我想了解一下你,看看你有什么困扰。”而不是在暗示孩子有隐瞒。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沟通方式,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有效地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们去做事或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时,他们会更加愿意与家长合作,更加自动自发地完成任务。这样,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沟通更加顺畅。与孩子对话的模范生:倾听与接纳的艺术
在成人世界里,模范生总是给人一种无忧无虑的印象。当这些孩子说出“如果你有担心的事”,他们往往会展现出令人意外的一面。家长们这时才发现,他们并未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面对孩子的沉默,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短暂的沉默,如同钻石般宝贵。因为在这背后,孩子正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心事转化为语言。这是孩子开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刻。即使孩子暂时保持沉默,家长们也应该怀抱着愉悦和平静的心情,默默等待,为孩子加油打气。
我有一个朋友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等待孩子开口的期间,家长们可以在心中唱歌,泰然自若地等待。这是日本引导者协会的芳本贤治先生的建议。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缓解紧张气氛,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无压的环境来分享他们的心事。
当孩子终于开口时,他们可能会说出令人震惊的话语。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接纳孩子的发言,无需同意他们的观点,只需完全接纳他们的发言即可。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与孩子的信任关系,打开沟通的大门。否则,如果家长常常忽视孩子的话或者否定他们,将会使情况更加恶化。
想象一下国中生树与教练的首度对话。初次见面时,教练以倾听和接纳的态度开启了这场对话。教练问:“你有什么心事吗?”树回答:“提不起干劲。”教练回应:“这样啊,提不起干劲呀。”通过这种方式,树开始修正自己的话,并查看教练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然后,教练继续引导树说出更多心事。
当孩子不说话时,家长不必着急。只需平和地等待即可。有些孩子可能不习惯思考,几十秒后就会开始分心。如果看起来孩子分心了,家长不妨重新复述一遍他们讲过的“心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与树的对话中,教练不断重复孩子的心事并提问:“还有呢?”最终,树开始主动分享更多的想法和困扰,如记忆力差等。这样的对话方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和接纳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无压力的环境来表达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促进更好的亲子沟通。在与树的对话中,我深深感受到他内心的困扰和迷茫。他告诉我:“我不会应用。”这让我感到惊讶,于是我开始他真正的困扰所在。
经过仔细聆听,我发现他所谓的“不会应用”,可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迷茫感,不知道如何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迷茫和困惑,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于是,我尝试用便利贴的方式,帮助他整理思绪。便利贴是一个极好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记录自己的想法,使沟通更加高效。我们将他的心事和理想目标都写在便利贴上,然后贴在显眼的位置,让他可以随时看到,从而激发他的思考。
对于树来说,“理想的自己”或许意味着每天能集中精力读书三小时以上,或者能够按计划进行阅读。这些具体的目标,都是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于是,我反复询问他的心事和理想目标,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思考自己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保持沉默,静静倾听他的想法,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通过这种方式,树开始逐渐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他不再迷茫和困惑,开始有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我们用心倾听和尊重他的想法,以及用便利贴帮助他整理和记录自己的思绪。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当我们真正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时,我们就能理解他们的困扰和需求。当我们尊重他们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他们就会感到被关心和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建议大家在面对沟通障碍时,可以尝试使用便利贴的方式,整理和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正因如此,我深感激发孩子的热情与动力至关重要。今天,我和树一起完成了我们的理想目标清单。看到这份清单,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闪耀。
这份清单上写着我们的愿望:每天都能沉浸在书海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即刻开始,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练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学会解决复杂的应用题。这些目标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着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些目标在孩子们眼中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们可能会觉得“每天都能集中精神读书三小时以上”和“每天都能按计划读书”这两个目标很相似,甚至有些雷同。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孩子们独特的思考方式。他们不会过分纠结于语言的精确表达,而是更关注目标的实质和内涵。
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们应该理解我们的意思,并按照我们的期望行事。但实际上,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感知方式。如果我们只依赖简洁的文本或模板来传达信息,可能会忽略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我们要尽可能地接纳孩子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接下来,我将向各位介绍三大思考工具,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这些工具将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有准备。
让孩子们自发地学习和成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理解和支持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成长。正如作者飞田基所说:“思考力培养法全球800万人实践的思考进程。”让我们一起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增强他们的学习力吧!让我们携手助力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的未来更加光明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