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与父亲渐行渐远,但有一个背影始终镌刻在心。那是一个无法忘怀的冬天,祖母离世,父亲失去了工作的支柱,家庭的天空仿佛一下子塌了下来。我从繁华的北京回到冷清的徐州,心中充满了悲伤和迷茫。
在徐州的那次重逢,父亲和我面对着满院的狼藉,不禁潸然泪下。父亲的话语却如春风拂面:“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的话语里透露出坚韧和希望。
为了偿还债务和办理丧事,家中变卖了所有能变卖的东西。那些日子,家中光景一片惨淡。父亲为了家庭的未来四处奔波,而我则准备返回北京继续我的学业。
南京的旅程充满了离别的哀愁。虽然我已成年,父亲仍然坚持亲自送我。他再三嘱咐茶房,却仍不放心,最终决定亲自陪我同行。他的举动让我感动,也让我觉得有些好笑:他过于谨慎的样子显得有点滑稽。但我知道这是他深深的爱意。
当我们走进车站的那一刻,他像一个守护神一样忙碌着。他帮我买票,照顾行李,甚至和脚夫讨价还价。我那时年轻气盛,总觉得他说话不够漂亮,总想插嘴。但他终于成功地讲定了价钱,并送我上车。他帮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铺好座位上的紫毛大衣。他的叮嘱和关怀让我心里感到温暖。
然而最令我感动的那一刻,是他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情景。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沉重的黑布大马褂,步履蹒跚地走向铁道边。他努力地下探身体,然后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他的动作显得有些艰难,但他仍然坚持。当他抱着橘红的橘子回来时,我眼眶湿润了。我赶紧擦去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就是我和我的父亲,平凡而深情。这篇文章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朴素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展现了父子间深沉的情感。写于1925年的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家庭在动荡社会中的困境。父亲的爱如大山般深沉,如江水般绵长,永远铭刻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