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已被印度申遗6次
象棋起源纷争:印度的申遗之路与中国文化的坚守
近年来,关于中国象棋起源的议题在国际间掀起波澜。自2020年起,印度多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中国象棋列为印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均遭驳回。这一事件背后的争议和冲突,不仅揭示了国际文化遗产争夺的激烈,也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印度申请的主要依据是象棋棋子使用汉字标识,明确指向中国起源。印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论据。他们以动物象征论为依据,认为“象”指代印度大象,且中国古代缺乏大象参与战争的历史记载。他们还提出了传播路径说,主张波斯象棋源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改良。尽管印度还引用了考古依据来支持其观点,但似乎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对此,中国网民和专业人士纷纷站出来反驳。文字溯源显示,早在东汉时期的《楚辞章句》就已记载象牙棋子,《周书》更是明确记录了北周武帝制《象经》的历史事实。关于“象”字的本义,也明确指出它并非特指动物,而是指模拟军事布阵的引申义。中国历史上的大象使用也并非罕见,如《帝王世纪》记载的舜帝时群象耕田和《三国志》中孙权赠象等史料,都证明了中国与大象的深厚渊源。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广大中国网民的热议,相关话题更是多次登上热搜,被类比为韩国申遗端午节的事件。这不仅凸显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也促使象棋特级大师王斌等专业人士多次公开驳斥印方主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依然维持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的认定,但印度方面并未放弃申遗的努力。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文化遗产的争夺,更是国际间文化认同的挑战。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本土文化的历史研究和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更深入地挖掘和了解自身文化,才能更好地面对国际间的文化挑战,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