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四日是什么日子「三月四日是什么日子博君
李鸿章与曾国藩有着相似的抱负和渴望,他们都怀揣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理想。在晚清时期,这种理想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曾国藩以其卓越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大清国的重要支柱。在这一时期,湘军已然成为大清最强大的军队,肩负着支撑危局的重任。当上海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上海的官绅们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安庆,投向了曾国藩。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户部主事钱鼎铭带着乞求救兵的请求来到了安庆。他仿效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的故事,在湘军大营内磕头乞师、痛哭流涕。虽然这些举动带有一定的作秀成分,但曾国藩被他的“情词哀切”所打动。
上海的经济繁荣使得它成为了一块诱人的肥肉,每月的赋税高达60万。这样的财富自然引得人心动不已。在曾国藩的最初安排中,他打算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救援上海。曾国荃却拒绝了这一命令。他更倾向于进攻天京,夺取首功。他的理由看似合理太平天国的财富更为丰厚。但背后或许还隐藏着他对救援上海风险的顾虑。
就在曾国藩陷入困境之时,李鸿章这个日后成为晚清核心政治人物的机会终于来临。李鸿章生于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他的祖父李殿华倾尽全力培养儿子们,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李鸿章不负父望,考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他与曾国藩的结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之际,李鸿章与曾国藩一样,怀揣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理想。当父亲吕贤基被任命为组织团练时,虽然他知道工部侍郎并不擅长打仗,但李鸿章毅然决定代笔写下一篇奏折,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才华。这篇奏折文采飞扬、激情四射,打动了咸丰皇帝的心弦。他立刻委派吕贤基回乡组织团练助战上海保卫战就这样李鸿章的人生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为后来辅佐清奠定基础这个故事背后体现了那个时代英勇人物的信念与担当同时也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怒火中燃烧的吕贤基面对李鸿章,愤怒地表达了他的怨愤:“都是你出的馊主意,让我上前线,现在我也要让你尝尝战争的苦楚,咱们一同回家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在湖南筹办团练时,李鸿章也随着吕贤基回到了安徽合肥,开始了自己的团练生涯。
吕贤基的命运并未好转。同年年末,他遭到了太平军的攻击并丧命。对于李鸿章来说,虽然他在团练工作中倾注了全力,但始终未能取得如曾国藩般的成就。面对太平军的主力,李鸿章显得粗心鲁莽,毫无胜算。他曾一度被太平军连续攻破十八个营寨,兵败如山倒。幸好安徽巡抚福济及时救援,李鸿章才保住了性命。
尽管李鸿章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生,但他仍然希望能够挽回一些颜面。他与福济的对话成为了一段流传甚广的笑谈。福济并未成为李鸿章长久的靠山,不久便因镇压农民军不力而被免职。李鸿章的家庭也在战乱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家人被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全部杀害,他失去了在安徽的立足之地。
正当李鸿章走投无路之际,他的哥哥李瀚章邀请他加入湘军。没有丝毫犹豫,李鸿章立刻接受了邀请,投奔了曾国藩。这一决定为他开启了一段为期十几年的与曾国藩的紧密合作。在曾国藩的引领下,李鸿章从政务到军务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他的独特见解和才干赢得了曾国藩的赏识和重用。
作为一个安徽人,在湘军这个以湖南人为主的团队中,李鸿章虽然受到了重视,却始终无法获得军权。他面临着湖南帮的嫉妒和不满,每天在军营中的日子都如履薄冰。他与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关系紧张,甚至与彭玉麟也有过冲突。这种不愉快的经历让他感到寄人篱下,他曾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无奈。
当上海官绅们请求救援时,李鸿章意识到这是他展示自己的机会。他没有冲动行事,而是静观局势,耐心等待。在曾国藩的其他将领拒绝领命的情况下,他主动请缨,提出回家乡招募军队去救援上海。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决定,于是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
对于招兵的事情,李鸿章有着自己的妙计。他的老家安徽地理位置重要,人才辈出。皖南的商人和文人以及皖北的军事人才都为李鸿章提供了丰富的招兵资源。他知道,这个地方培养了许多英雄豪杰,他们决一胜负、成王败寇的精神将为他的军队注入强大的活力。他计划利用这些资源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为救援上海而战。这不仅是他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他为自己家乡争取荣誉的时刻。在这片土地上,耕地的稀缺与土地的贫瘠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古代,这里的人们面临着无法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的困境。由于缺乏食物,旅游业尚未兴起的年代,人们不得不踏上寻找出路的征途。在皖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打工谋生,而皖北的人们则更多地选择从军。
合肥,这片土地上曾经涌现出无数英勇的战士。李鸿章最初的团练之地,正是这片人才辈出的土地。在皖北的西乡,团练部队不仅消灭了众多的土匪,更令太平军闻风丧胆。合肥西乡的人民,以其彪悍的民风和争勇好斗的性格,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色彩。
每当太平军入侵,这些勇敢的民众就会群起而攻之;而当太平军撤退时,他们则会为了争夺战利品再战。这种独特的民风,使得合肥西乡成为了天然的兵源地。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还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各山头的团练队伍身经百战,勇猛无比。
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在周公山上配合默契,无往而不利;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在紫蓬山下历经二百多次恶战,四人中有六人英勇牺牲。而大潜山的刘铭传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好色爱酒,还骁勇善战。他的私盐贩子身份、杀大户、抢豪门的经历,都彰显着他“杀富济贫”的侠义精神。
这些英勇的将领并没有选择投靠太平天国,而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他们成为了淮军的主要将领,为李鸿章出谋划策、征战沙场。三个月后,当曾国藩检阅安庆北门外的军队时,他惊讶地发现李鸿章如同变魔术一般,变出了六千多名两淮官兵。这支队伍虽然衣衫不整、身体精瘦,但目光凶悍,一看便知非善类。他们组成了一支不输给湘军、甚至完全取代湘军的部队淮军。
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地方武装,他们演绎出了后来的淮系集团,对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1862年3月4日,这一天被永载史册,因为在这一天,淮军正式成立了。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精神风貌,无疑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英勇的战士们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本篇完)
流产网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