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翻译「北京语言大学的翻译」
(源自网络)连环画杂志手机阅览室
大学之精髓,在于弘扬高尚品德,亲近人民,追求至善之境。明确目标,方能内心安定;内心安定,方能从容不迫;从容不迫,方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方能得至善之道。万物有始有终,知先后之分,则近道矣。
自古以来,欲将高尚品德弘扬于天下者,必先治理其国家;欲治理国家,必先齐家;欲齐家,必先修其身。修身之本,在于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则品德修养自然提升。修身之道,始于诚意;诚意之至,源于知识;知识之获,在于事理。事理明了,认识自然正确;认识正确,意念自然真诚;意念真诚,心意自然端正;心意端正,品德自然修养完善。
从天子至普通百姓,皆以修身为根本。若本末倒置,则乱无疑。厚待他人而反被轻视,善待他人而反被厚待,此乃人之常情。故君子必须谨慎独处,以免在无人知晓时做出不当行为。曾子有言:“众人的目光如炬,众人的指责如刀。”可见,君子必须真诚无欺,如厌恶丑恶,喜爱美好,这就是内心的充实与满足。
《诗经》有云:“看那淇水弯曲处,绿竹茂盛。温文尔雅的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威严庄重,光彩照人。这般君子,令人难以忘怀。”这里的“如切如磋”,是指治学之道;“如琢如磨”,是指自我修养的过程。君子的威严与庄重,源于其谦逊谨慎的态度;而其光彩照人的一面,则体现了其品德的卓越。他们追求的是至善之道,达到了民之不能忘的境界。
前代的贤王虽已离世,但他们的美德却永存人心。《尚书》中的多篇经典都有提及,如《康诰》中的“弘扬美德”,《太甲》中的“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以及《帝典》中的“弘扬伟大的德行”。商汤的《盘铭》也告诉我们,每日的洗涤不仅是身体的清洁,更是心灵的净化。
《诗经》中的诗句更是生动描绘了君子的追求。如“京城方圆千里,皆为百姓所居”,体现了君子的博大胸怀。孔子曰:“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人难道反而不如鸟吗?”这引发我们深思,身为君子,应如何以仁政治国、尊敬君主、孝顺父母、慈爱子女,以及与国人交往的诚信之道。
修身,关键在于端正心意。当心中充满愤懑、恐惧、偏好或忧患时,就会偏离正道。孔子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心意。”如果心不在焉,那么即使眼观、耳听、口食,也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意义。
齐家的前提在于修身。因为人们对亲近的人往往存在偏见,无法全面看待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真正能够欣赏一个人的优点,同时认识到他的缺点的人,是难能可贵的。这就好比俗话说:“人往往忽视自己孩子的错误,忽视自己的成就。”不先修养自身的品德,就无法治理好家族。
治国必先齐家。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尊长、仁慈是治理国家的原则。《康诰》中说:“如保赤子。”只要真心实意地去爱护民众,即使有些偏差,也相差不远。
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这就说明,君子的行为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君子要先要求自己具有品德,然后再要求他人。
平天下在于治其国。如果君主能尊老敬老,民众就会兴孝;如果君主能尊重长辈,民众就会和睦相处;如果君主能体恤孤儿,民众就不会背叛。这就体现了君子的“矩之道”,即自身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国家。
《诗经》中深情地表达:“乐哉君子,民之父母。”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如百姓的父母一般,感同身受他们的喜好与厌恶。
想象一下那巍峨的南山,岩石嶙峋,威严而庄重。如同那位显赫的师尹,人们仰望着他。治理国家并非儿戏,稍有疏忽,便会受到天下的谴责。《诗经》再次提醒我们:“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江山。
君子治理国家,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端正言行,为百姓树立榜样。他所厌恶的,决不可在下属身上重现;他所推崇的,亦应在百姓中传播。《诗经》上的话语犹如警钟:“高高的南山啊,你的岩石重重叠叠。你的光辉照耀着尹太师,人们都把你仰望。”这是对于明智统治者的颂扬,同时也警示着:治理国家,必须慎重。
当君子慎重其德,他的人心就会聚拢,国土随之而来,财富也会随之涌现。德行为本,财富为末。若舍本逐末,民众将争夺、厮杀。《康诰》告诉我们:“天命无常,惟德是亲。”只有德行深厚,才能得天庇佑。《楚书》亦言:“楚国无他宝,惟善是宝。”舅犯曾告诫:“亡人无他宝,仁亲是宝。”
《秦誓》中有言:“若有一介臣,虽无他技,其心休休焉。”这样的臣子,虽无卓越才能,却因心胸宽广而能容纳他人。对于贤才,他如获至宝;对于恶人,他则坚决摒弃。这样的君子,能够保护百姓,使国家繁荣昌盛。
君子治国之道,必须遵循大道。生财有道:生产者众多,消耗者少;行动迅速,使用得法。唯有如此,财富才能恒久充足。仁者用财以养生民,不仁者则以身殉财。真正的君子不会贪图不义之财。孟献子曾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国家应以义为利,而非单纯追求财富。若国家治理者只务财用,则必为小人所误。
让我们再次回到《诗经》的智慧:“乐哉君子,民之父母。”让我们每位领导者都如父母般关爱百姓,以德行治国,赢得民心。古代的贤者警示我们,治理国家不可单纯以财利为依归,而应以道义为基石。当小人之道盛行,灾害便会接踵而至,即使有贤者存在,也难以扭转乾坤。国家应以仁义为利,而非仅仅追求财利。
说到致富之道,有德之人懂得舍财修身,积累福祉。他们深知,创造财富的人要多于消耗者,行动要快于挥霍。如此,财富便能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而那些无德之人则往往舍身求财,短视而贪婪。
在官场之中,上位者若崇尚仁爱,下位者自然忠诚于道义。那些追求道义的人,终能成就一番事业。国库之财,终究归于国君之手。孟献子曾言,富贵之人不应贪图小利,而应注重大义。若家中养有豪车良马,不应为蝇头小利所动;卿大夫不应饲养牛羊以增加财富,而应注重品德修养。与其拥有聚敛民财的家臣,不如拥有一个坚守道义的臣子。
国家若将财利视为唯一追求,必将招致灾患。那些掌管国家大事的人,若只知聚敛财富,必定受小人影响。若认为这种做法可取,让小人为国家效力,那么种种灾害便会袭来,即使贤臣当道,也难以改变局面。国家应以仁义为利,而非财利。
这一深刻的道理,对我们今天仍有启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我们更应注重道德的建设,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灾害的侵袭,使国家真正繁荣昌盛。希望这些古人的智慧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国家之繁荣、民族之强盛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