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新政策(2017年高考文综)
聚焦七年分三批次全国十四省份高考改革落地
随着2021年高考季的落幕,与之紧密相关的新高考改革话题持续发酵。辽宁、河北、江苏、湖南、湖北、重庆、福建、广东等八个省市的新高考正式落地,标志着全国已有14个省份分三批次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这一改革,关乎千家万户,影响千万学子的命运。
自2014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以来,高考改革一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解读改革实践中的成效及新情况、新问题。
从政策层面看,三批改革方案最显著的变化是考试科目的设置从原来的“3+3”模式转变为“3+1+2”模式。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考生须选择其中一科;再选科目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的两科,考生可自主选择。这一变化降低了中学组织教育教学的难度,更有利于高考改革在中西部地区和相对基础薄弱的中学实施。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新凤博士表示,“从‘3+3’到‘3+1+2’,虽降低了科目组合数量,但保持了高考改革增加学生选择性的理念。”
自2014年开始的高考改革旨在破解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首轮改革试点中,浙江省在选考科目和外语考试上实施了多次考试机会的。社会上一些人反映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对此,王新凤介绍,研究团队在浙江省进行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学生群体对一年两考的认可度较高,因为它降低了考试成绩的偶然性。而高中教师群体对此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因为它可能干扰教学秩序并增加工作心理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后续的改革省份在考试次数上进行了调整,选考科目只有1次考试,外语或听说部分两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也相对固定在统一高考期间。这种调整是在充分考虑地方教学实际和考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除了考试科目的调整,高考改革还逐步完善了选考科目的引导机制。首轮改革试点落地后,由于选考指导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和中学选择功利化等因素,出现了“弃学物理”的现象。陈志文专家表示,物理学科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更在构建科学思维方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在青少年时期接受基础学科的相关训练,可能会错过最佳学习机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是很大的缺憾。此次高考改革逐步完善选考科目的引导机制,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高考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既保持了增加学生选择性的理念,又考虑到了地方教学实际和考试规律。这一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路径。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期待更多积极的变化和成果。自浙江省高校对2017至2019级学生的跟踪评价以来,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在中学选考科目与大学专业培养要求之间,存在着衔接不紧密的问题,这一问题导致学生入校后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王新凤所在团队的调查证实了专家们的担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革无疑是关键所在。
当前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遏制考生和家长追求“分数最大化”的功利性选择,陈志文如此阐述。尽管站在考生的角度,选择高分科目组合看似是“理性”之选,但选择以物理为代表的传统理科科目,对考生来说实则具有更大的益处。选择物理不仅让理工科专业更具就业前景,更能让考生更容易进入大学,因为超过90%的专业对选择物理的学生开放大门。更重要的是,大学中超过60%的专业主要面向理科生招生,因此选择物理等理科科目,无疑为上大学铺设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即便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考生和家长也应该考虑给孩子报考传统理科科目,为孩子未来的发展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首批试点中出现的“弃学物理”现象在第二、第三批改革中并未重现。北京市的抽样调查显示,物理选考人数的比例大约为67.9%,海南则超过40%。这种变化与各省之间的差异、政策引导密切相关。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对高校92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进行了细致指导,促使大多数高校进一步优化选考科目要求。
一位教学指导专家指出,改革初期,由于对选考科目的理解不深,许多专业并未明确提出科目要求。如今,高校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明确的科目要求,以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人才衔接。目前,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都明确要求选择物理科目,还有许多专业提出了特色要求,这些要求对于中学的教学产生了有力的引导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轮高考改革不仅关乎“如何考”,更关乎“如何招”。虽然改革已经历三批,但依然面临一些难点。其中,“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是关键。一些高考改革省份正在尝试综合评价招生,如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浙江大学在今年浙江省内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并对应试者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这些综合评价招收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发展潜力都相当出色。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高校提供优质教育,还要兼顾学生的个性需求。这无疑给高考招生录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的是,高考改革将永不停步,持续更好的人才培养路径。高考改革的之路仍在深入前行,改革的后续举措也必将相继问世。在这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中,我们以樊未晨为代表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们始终坚守在教育的最前线,深入剖析教育领域的变化和进步。今天,他们所呈现的这篇报道,无疑为我们揭示了高考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的力量和动力。
高考改革,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形式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转变。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见证了教育公平性的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改革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他们是推动教育改革向前的强大动力。
每一次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次挑战和超越。高考改革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景充满希望。我们期待着新的改革措施能够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他们的梦想。
这场改革的和广度都令人震撼。从课程内容的调整,到考试形式的创新,再到评价体系的完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地优化和升级。我们期待着高考改革的未来能够更加科学、公正和人性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媒体平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传递最真实、最权威的教育信息。此次报道的成功发布,再次证明了其在教育信息传播领域的领导地位和价值。我们期待在未来的高考改革中,中青报中青网能够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引导公众深入理解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也祝愿这场改革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