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
2.科学的人生观应体现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3.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意味着人的存在和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4.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是诚信原则,它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诚实守信,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5.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核心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体现了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法律运行的关键环节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这四个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法律体系的运行过程。
7.处理离婚的基本原则是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体现了对婚姻关系的尊重和慎重处理离婚问题的态度。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体现文化建设要求的是文明,意味着国家注重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9.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起始时间是出生,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10.社会公德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保护环境,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的道德观念。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层次包括最高层次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以及基本层次的公私兼顾、不损人利己。同时还有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道德要求。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等方面,这些都是作为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3.民法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等,这些都是民法体系中的核心原则。
4.职业道德内涵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等方面,这些都是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三、简答题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包括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平等适用法律,意味着任何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公正审判;反对特权与歧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2.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以及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这些要件共同构成了犯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用于判定一个人是否犯罪。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些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4.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要求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是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四、论述题
1.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互补性、差异性和协同性。道德和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道德弥补法律的空白,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两者在手段上存在差异,道德强调自律,而法律依赖强制力。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又表现出协同性,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例如,诚信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就是道德和法律相互融合的典型案例。
2.人生观的核心作用体现在决定人生道路方向、影响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方面。人生观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来体现。例如,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导向就是人生观的具体体现,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选择和生活态度。
五、案例分析题
消费者在面对网购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而商家拒绝退换的情况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首先尝试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若协商无果,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如果仍无法解决,可以向行政部门投诉;最后可以选择提请仲裁或提起诉讼。这些途径都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在维权时应按照这些途径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