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
词语释义
深邃而古老的词语跃然纸上“曲高和寡”。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代楚国的宋玉《对楚王问》。它描绘了一个场景,当有人于郢中唱歌时,开始唱《下里巴人》,国民应和的有数千人之多。随着曲调转为《阳阿》、《薤露》,应和的人数减少至数百人。而当唱起高雅的《阳春白雪》时,应和者不过数十人。再奏起更高级的曲目,其应和者更是寥寥无几。这意味着曲调愈是高雅,能与之相应的人便越少。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比喻知音难寻。
后来,“曲高和寡”这一词语被引申为言论或作品的含义过于深奥,使得大多数人难以理解。就如三国时期的阮在《筝赋》中所引用的那样,“曲高和寡,妙伎难工”,意味着高级的艺术表现往往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在元朝耶律楚材的《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后录序》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曲高和寡,或许是等待真正懂它的人吧?”
在《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社会上某种现象:“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意味着某些事物或人物因其独特性或不俗的表现,往往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提醒我们,在欣赏高雅的艺术或理解深奥的知识时,需要有相应的素养和。
在当代小说《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十七章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工商界的某些现象:“工商界大多数人,老实讲,是比较落后的。曲高和寡,容易脱离群众。”这里的“曲高和寡”是对那些过于复杂、不接地气的商业理念或产品的警示,提醒他们要关注大众需求,不要过于超前而失去群众基础。
“曲高和寡”是一个富含哲理的成语,既描绘了艺术的孤独,也提醒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要注意沟通的与广度,避免过于独特而失去与人交流的机会。在欣赏艺术、理解知识、经营商业等方面,都需要找到那个既能与之相应又能与大众共鸣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