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发讣告提及连花清瘟收到律师函
讣告内容与争议风波
近日,一则由网民“聂圣哲2023”发布的讣告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该讣告宣称,校友王刚因“重感冒”不幸离世,临终前曾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连花清瘟胶囊。讣告中的措辞似乎暗示了对连花清瘟效果的一些质疑,引发广泛讨论。
事件迅速发酵,涉及到的以岭药业迅速采取行动,发出律师函要求删除相关内容并公开道歉。企业方面坚称,讣告通过反讽手法贬低了连花清瘟,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还涉及到钟南山、吴以岭两位院士的名誉。以岭药业还表示,这一事件对中医药学及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
双方的立场与争议焦点
以岭药业方面态度坚决,认为讣告内容具有冒犯性,是对中医药学和院士名誉的抹黑。他们强调,连花清瘟的研发和推广都是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的,这次发函主要是为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当事人和一些网友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讣告只是陈述了事实,并没有直接侮辱或诽谤。对于以岭药业的反应,他们称之为“反应过度”。更有网友质疑,为何企业能代表整个中医药行业受此影响,并要求企业提供更充分的证据证明连花清瘟的实际疗效。
法律界人士也对此事表达了关切。他们认为,在未经司法裁定的情况下,以岭药业直接通过律师函定性侵权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一旦处理不当,甚至可能构成对当事人的名誉侵害。
事件的后续与深远影响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企业信任度的争议。部分舆论认为以岭药业滥用律师函来压制批评声音,而非通过提升药品疗效或公开数据来回应质疑。
法律程序的可能性也在逐步上升。有律师建议,如果以岭药业真的提起诉讼,当事人可以反诉其律师函内容不当。最终是否构成侵权,将由法院来做出判定。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名誉权纠纷,它反映了公众对药品功效的质疑与企业名誉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同时涉及到中医药行业的社会信任问题。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如何平衡企业权益和公众质疑,如何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药效评估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场法律争议,更是对医药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的一次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