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
降噪耳机市场乱象与风险
一、问题现状
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主动降噪耳机市场进行了风险监测,结果令人担忧。据数据显示,市场上近半数的降噪耳机降噪效果不达标,其降噪量甚至低于标准要求的最低值。此次监测覆盖了47家企业的60款耳机产品,无论是头戴式还是入耳式,价格从百元到高端均有涉及,品牌涵盖了国内外品牌,其中国内外品牌占比分别为33%和67%。
二、潜在风险介绍
消费者的使用安全与健康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降噪量不足会迫使消费者在嘈杂环境下提高音量以获得清晰的声音感受,长此以往暴露于高分贝噪声下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风险增加。虚假宣传泛滥也是一大隐患。许多产品标榜自己拥有“主动降噪”、“多维降噪”等高级功能,但实际效果往往与宣传不符,让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的真实性能。
三、问题核心剖析
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技术缺陷和标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部分耳机在被动降噪(物理隔音)方面效果有限,主动降噪(芯片处理噪音)技术也未能达标,特别是在低频段的降噪效果尤为不佳。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国内市场对于这类产品的规范标准尚不完善,现有的标准主要适用于通用耳机,缺乏专门针对降噪耳机的标准。这也使得欧盟等地区的标准成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选购建议指南
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应该如何选购合适的降噪耳机呢?应认准权威认证,优先选择通过工信部A级认证的产品,如漫步者NeoBuds Pro、小度主动降噪智能耳机Pro等。关注产品的具体参数,如降噪量(分贝值)等实测数据,避免仅凭价格或品牌来判断产品质量。根据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降噪耳机,如在机场、车站等高噪音环境中使用时,应选择降噪量至少达到10分贝以上的产品。
五、行业监管动态更新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将此类产品列为“中等风险”。总局正在积极推动完善相关检测标准,并加强对虚假宣传的整治力度。消费者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产品检测报告,以确保购买到合格的产品。希望在未来,随着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监管的加强,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更加安全、放心的降噪耳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