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马克龙想与德***同行被拒
德国***朔尔茨在2022年11月访华期间拒绝了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同行提议,这一事件揭示了德法两国在战略定位和利益诉求上的深层次分歧。下面,我们将从外交策略、地缘政治竞争以及国内政治环境三个方面阐述这一事件的矛盾所在。
在外交策略方面,德法两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单边行动与欧盟框架之间的矛盾凸显。朔尔茨带领德国商业代表团访华,旨在通过直接的经贸合作来缓解国内能源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他更注重务实合作。马克龙提出的联合访华则强调“欧盟团结”,试图将双边合作置于欧盟的整体框架下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德国追求自主决策权的诉求相冲突。
在对华合作姿态上,德国和法国也存在差异。德国更注重具体合作项目的推进,而法国则更倾向于通过政治姿态来强调欧盟的整体立场。这种姿态上的不同导致双方在合作中难以形成统一的议程。
在地缘政治方面,德法两国的竞争也在加剧。在欧盟领导权问题上,法德作为欧盟两大核心国家,长期存在领导权的竞争。马克龙近年来力推“欧洲战略自主”,而德国则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更关注自身的产业利益。朔尔茨拒绝联合访华实际上也体现了拒绝法国主导的“欧盟集体行动”背书。
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德法两国也存在分歧。在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期间,德国推出的能源补贴政策引发法国的不满,这种矛盾也延续到了对华合作领域。德国担心联合访华可能会导致法国借欧盟的名义干预合作协议。
国内政治环境也对德法两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制约。朔尔茨访华时面临绿党联合执政伙伴的掣肘,他需要明确的成果来巩固执政地位。而马克龙则受困于国内大规模罢工和社会抗议,他希望可以通过外交行动来转移国内矛盾,但在时间安排上难以与德国协调。朔尔茨也考虑到舆论风险,避免被西方媒体炒作“欧盟集体对华施压”,引发国际舆论压力和美国的反弹。
此次事件暴露了欧盟内部协调机制的失效,德法两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野实际上反映了欧洲在战略自主与经济依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一事件是德法两国在战略、经济和政治多个层面分歧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