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四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大学一周做两次核酸)
大学生活的一天与一周:核酸与数字世界中的校园经历
回首初入大学时的岁月,仿佛一切都在昨日。四川大一新生杨木,在短短一个月里,只体验过一周的线下课程,其余时间都在等待核酸检测的结果。“仿佛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束缚住了。”这是杨木的真实感受。许多像他一样的大学新生都在思考:“没有疫情的大学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辛晨是江苏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她怀念疫情前的大学时光,那时的她可以随时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这是许多应届毕业生的无奈感叹。尽管有同学乐观地认为疫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催化剂”,让年轻人更早地懂得责任和担当,但疫情的阴霾依旧笼罩着校园。
每周四次核酸检测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日常。顾阳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自学校封控以来,每周都要接受四次核酸检测。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宿舍已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等待着混检和封校的反复循环。混检制度下,一旦有阳性病例出现,整个小组的学生都需要隔离。
疫情下的校园临时检测点,师生们有序进行核酸检测。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平静的大学生活。上海大一学生林浅浅和朋友何帆的故事只是无数校园生活的缩影。在接到混检阳性的通知后,何帆和同学们被安置在空教室里等待复检结果。
回想2020年初,病毒首次在武汉发作,华中师范大学的李青然正在备考。当时疫情尚未被大众所熟知,直到考试结束回家过年时,李青然才真正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武汉返乡群体成为重点关注对象,社区开始频繁打电话、上门量体温。校园生活的节奏也因此被打乱,进出校园需要核酸证明、返校申请证明等一系列手续。多数大学采取半封闭措施,出校门变得异常困难。
辛晨所在的学校对请假审批要求严格且进度缓慢。疫情期间,外卖无法进入校园,食堂禁止堂食,只能点外卖送到宿舍。有些饭菜价格也随之上涨。网上做实验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新常态。辛晨的专业课实验从实际操作变成了观看老师发送的实验视频。虽然返校后老师会安排补做实验,但实验流程被大大压缩,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李青然读的是文科专业,原本每年都有机会去香港、台湾交流实践,但疫情让线下实践学习的机会几乎消失殆尽。出境变得不可能,跨省也有诸多顾虑,学生写的研究论文也失去了实践支撑。研究生顾阳的研究方向是古代文学,疫情让她无法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许多古文献、古籍尚未电子化,研究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学校举办的名人讲座也移至线上进行,虽然大咖云集,但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此外疫情还隔离了校园恋情许多大学生情侣因疫情而分隔两地情感交流也变得困难重重。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和着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期待着疫情早日过去迎来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