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
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透明、真实的疫情数据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股信息风暴中,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因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而受到广泛认可,频繁出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媒体和机构的报道与分析中。
自1月22日该疫情数据上线以来,其使用量从最初的每日2亿次迅速上升至3月初的每日12亿次,高峰时甚至接近每日20亿次。那么,为什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会受到如此青睐呢?
作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可视化数据图的核心开发成员,杜鸿儒博士向我们揭示了背后的故事。他提到,这一数据图由劳伦加德纳副教授倡议开发,最初的核心成员仅包括他和另一位中国学生董恩盛。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全球流行时,他们便已经开始构建这一数据地图。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这支团队经历了从手动整理到自动更新的转变。如今,数据已经可以实现每20分钟自动更新一次,并经过人工审核确保准确性。杜鸿儒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手动收集阶段,他主要负责数据收集整理以及美国数据的更新;进入自动更新阶段后,他则主要负责编写自动更新的代码,维护Github数据库,并通过对比WHO的数据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地图并非市场上唯一的选项。随着疫情的全球蔓延,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美国CDC官方以及各大媒体都构建了各自的数据发布体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其原因在于其偶然性因素与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权威性相结合。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戴着口罩工作的场景已经成为常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数据图的“走红”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数据的完整性和时效性,该数据图及时搜集整理了来自中国网站丁香园、美国和欧洲疾控中心等的疫情数据,更新及时,甚至超过了WHO网站;二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公众更加愿意相信其作为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除此之外,与其他数据发布机构相比,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可视化数据发布界面易于导航和阅读,更新最频繁,且在系统升级后可以自动抓取数据,即时性较高。在这个过程中,值得称赞的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极强的学术敏感性。学校迅速给予了相关团队强有力的支持,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可持续性和专业性。尽管在更新过程中曾出现误报全球确诊病例数的失误,但团队正积极采取措施改进,并得到了包括图书馆、应用物理实验室在内的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地图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疫情信息,也展现了该大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深厚实力和研究敏感性。在中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可能不像一些传统的常青藤名校那样知名,但其实际上是一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创立于1876年的它,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亦是全球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的佼佼者。
这所大学的起源要追溯到一位名叫约翰斯霍普金斯的银行家,他在19世纪末期留下了一笔巨额遗产,用于创建一所模仿德国大学模式的专注于研究的大学。这所大学深受洪堡大学的影响,秉持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被广大高等教育界所推崇。正因为如此,科研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与迅速“走红”的疫情数据图相比,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公共卫生学科和医学领域更是其亮点。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医疗、科研及教学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公共卫生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流行病学、生物统计、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等十多个方向,显示出鲜明的特点。
杜鸿儒,这位正在致力于数学建模的专家,他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向了基于数据展示的分析和预测。他一方面评估美国现有的疫情应对政策效果,另一方面则精准到郡县一级对疫情走势进行预测。他的工作不仅深入展现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深厚实力,也突显了该校科研人员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科研的卓越表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教学也颇具特色。本科教育课程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核心课程的难度和挑战度很大。在医学领域,该校更是把医学学科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使得教授们能够始终站在生命科学、医学及医工交叉学科的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紧密相连,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例如,其医学院的研究实验室和附属医院只有一街之隔,科学家和医生很容易走到一起合作创新。这种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成为该校医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和优势。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独特的办学理念,在全球高等教育界中独树一帜。无论是其历史背景、科研实力还是教育理念,都显示出这所大学的非凡之处。《光明日报》报道,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不仅在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公共卫生学科领域处于全美前列,其应用物理实验室APL也是世界知名的太空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该校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和太阳探测器帕克等。
值得关注的是,这所并不为国内公众熟知的大学,其实与中国的联系源远流长。北京协和医院就是在该校的资助和模式下兴建的,而近年来两校的合作日益增多。从清华回来的洪波教授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王小勤教授共同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合作,两校已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和双学位项目,并在神经工程、组织工程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学术研讨。该校还与中国的复旦大学等多家医院、高校有着广泛的科研合作。
在中国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与中国合作培养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自2016年起,两校开始联合培养公共卫生博士,每年选拔25名学员,至今已招生100人。这种合作不仅加深了双方的认识和友谊,也展示了全球科学家在面对疫情时应加强合作和共享的重要性。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重要关口,科学家们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和挑战。虽然两校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扩展到整个中美科学界的合作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美国的政策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甚至已经开始影响到本不该政治化的科研合作。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大规模地开展合作,对美国学者来说要承担相当大的压力。
尽管面临挑战,但科学家们依然积极寻求合作之路。多位受访者表示,面对疫情这一全球性的挑战,疾病无国界,应共同应对疫情,避免政治化带来的障碍。美国目前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防控手段值得各国参考借鉴。希望全球能够加强公共卫生研究合作和领军人才培养,共同应对未来的健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