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利用AI声音冒充亲人诈骗
近年来,AI声音克隆技术被不法分子巧妙利用,冒充亲友实施诈骗,形成了一种新型犯罪模式。以下是关于这种新型诈骗手段的多个案例、其引发的法律后果以及如何防范的几点建议。
一、常见诈骗手段
1. 伪造紧急
骗子通过AI技术合成特定亲属的声音,如模仿孙子、子女等,编造如交通事故、被警方拘留等紧急场景,诱骗老年人转账。如湖南洞口县的王大爷接到“孙子”的求救电话,声称需要2万元“打点关系”,实际上就是诈骗分子利用AI合成声音进行的诈骗。此类诈骗利用亲情关系进行精准心理操控,让人防不胜防。
2. 多技术组合欺骗
骗子结合AI换脸技术与伪造背景音(如医院环境声),甚至通过社交平台窃取目标语音片段,利用开源工具快速克隆声纹并合成任意内容,增强欺骗的可信度。这种高度逼真的诈骗手段让人难以辨别真伪。
二、法律后果
1. 民事责任
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声音属于侵权行为,被冒用者可以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若相关平台未及时删除侵权内容,需对损失扩大部分承担连带责任。
2. 行政与刑事责任
若虚构险情扰乱公共秩序,可能面临5-10日拘留及5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若诈骗金额较大,则可能构成诈骗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防范建议
1. 设定家庭验证机制
与家人约定紧急情况下的暗语,如询问关于老家宠物名字或春节红包金额等,以验证对方身份的真实性。也可以故意提供错误信息试探对方,AI通常会顺延谎话。
2. 多途径核实身份
挂断电话后,主动回拨亲属的常用号码进行确认,避免仅依赖来电显示号码。可以通过微信视频、联系其他亲友或报警等方式协助核实对方身份。
3. 保护个人信息
在社交平台上关闭“陌生人听语音”功能,发布视频时可使用背景音乐覆盖原声,以保护自己的声音信息不被窃取。警惕以“保密”为由阻止核实的转账要求,此类情况100%为诈骗。
公众需提高技术防范意识,学会识别AI合成声音,同时强化法律维权能力。面对这种高度逼真的诈骗手段,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