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为什么突然翻脸
一、经济保护政策的强化:巴基斯坦的新动向
近期,巴基斯坦在经济政策上展现出新的动向,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针对特定产业的经济保护政策。
针对来自中国的氯化石蜡,巴基斯坦国家关税委员会于2025年1月宣布将征收高达22.57%至43.10%的反倾销税。此举显然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化工产业,防止中国产品的低价竞争对本国企业造成冲击。这一决策并非突兀之举,早在2024年12月,巴基斯坦就已经对同一产品实施了18.04%的临时税率,可见其保护特定产业的决心。
从2023年6月开始,巴基斯坦推行的“自力更生”计划也显示出其经济自主性改革的决心。该计划对所有外国投资项目进行重新审视,并提高了税收标准。这一政策调整导致中国暂停了中巴经济走廊的部分合作,并撤回了部分资金以应对投资风险上升。这一转变表明巴基斯坦在追求经济自主性的过程中,对于外部投资的审查和管理将更加严格。
二、合作项目的波折:中巴经济走廊的挑战
尽管中巴经济走廊作为双边关系的重点项目,但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基建项目是最为敏感的一环。例如,巴基斯坦曾于2017年单方面将迪阿莫-巴沙水坝项目移出中巴经济走廊,原因是中国企业的所有权条款过于严苛。类似的争议近年来屡见不鲜,反映出双方在项目合作中的利益博弈。
部分合作项目还受到巴基斯坦内部分歧的影响。例如,2017年中巴经济走廊路线引发的地区利益分配争议,导致巴基斯坦主动暂停了道路建设以缓和内部矛盾。这类决策常常伴随着临时的政策调整,增加了合作的不确定性。
三、深入矛盾的本质
从本质上说,中巴之间的摩擦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调整和项目执行分歧层面,尚未触及战略合作根基。巴基斯坦的反倾销措施和投资政策调整都是在寻求经济自主性和产业保护的过程中的常规手段,与关系并无直接关联。而中巴经济走廊作为双边关系的重点项目,其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整属于正常现象。
双方应该通过深化沟通机制,在产业互补性与经济自主性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毕竟,中巴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双方在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时,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和互信。
巴基斯坦在经济政策上的新动向以及双方在合作项目上的摩擦都是双方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正常反应。只要双方能够加强沟通,深化互信,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推动双边关系向更高的水平发展。